第rb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市动物园耐低温发酵制肥实现生态大循环

本报讯(记者 宋向华 通讯员 贾静)记者近日了解到,自去年10月至今年5月,动物粪便耐低温发酵工作已经在呼和浩特市动物园开展了7个多月,发酵好的动物粪便广泛运用于花卉栽植、树木补植时土壤改良环节。目前,从反馈情况看,植物长势好,起到“取之于青草、还植于绿地”的良好生态大循环,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绿色发展模式。

记者了解到,我市动物园里的动物在饲养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年均在300—400吨左右,园林废弃物产生量为1.4万吨以上。每天收集的动物粪便中,大象、犀牛、长颈鹿这些草食动物的粪便量最多,而这些动物的粪便中又含有大量未消化的牧草,属于混合型粪便,如果将这些粪便与枯枝落叶一起进行耐低温发酵与堆肥,发酵效果会更好,更易出肥。

经过多次调研、尝试后,2023年10月,市动物园设置了发酵堆肥场地,用于处理动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动物粪便。同时,引进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关法春博士的耐低温发酵技术,加入可在冰冻低温条件下发酵各种动物粪便的耐低温专用菌剂,通过户外露天发酵,将动物园每天产生的动物粪便和园林废弃物快速转化为绿色有机肥料。

同时,这些有机肥料用于绿地,可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可减少气味与虫害,避免动物粪便和园林废弃物填埋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野生动物病原的传播;在减少转运、处理费用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