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子暄 文/图
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更需要合作。近年来,首府不断深化科技合作,以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凝聚创新力量、引进高端人才、建强科研平台、攻克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深化校地合作 实现“双向奔赴”
走进土左旗北什轴乡前朱堡村,一片集科研与展示于一体的试验田基地映入眼帘,在这片试验田里,一项名为“碳基肥”的关键技术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内蒙古中孚明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联合研发的秸秆低碳高值化利用技术,其富含有机碳,能有效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对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展现出显著效果。
“我们的核心技术在于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高附加值资源,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该公司董事长赵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牵头组建秸秆综合利用创新联合体,进一步研发系列秸秆低碳高值化产品并进行推广示范,为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路径。
这是我市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化“校地合作”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首个科技合作协议、次年再次签约启动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以来,该中心围绕我市重点产业,落地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7项。我市已有30余家企业参与科技合作,有19项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创新中心已为我市培育80余名技术经纪人。
在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合作中,我市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与伊利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内蒙古高路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成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研究生联培基地已培养交大研究生32名。
内蒙古科拓微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直注重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扎实开展乳酸菌领域基础研究。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该公司与宁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了益生菌技术创新联合体,这对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形成的发明专利、科研论文等成果,对提升企业技术实力具有推动作用。2023年,该公司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2023年,由市政府倡导组建的“政校企”创新创业联盟正式启动运行,旨在统筹各方资源,提升为驻呼高校院所服务能力,促进校地、校企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紧密合作,探索高层次人才在呼、大学生留呼创新创业就业的新模式。
落实京蒙协作 赋能产业发展
近日,“京蒙科技协作马铃薯数字化种植服务示范基地”在赛罕区金河镇什不斜气村落地建设,这是通过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首个落地我市的数字化种植示范田,是推深做实“科技兴蒙”行动的又一硕果。
不同于传统人工种植,这片土地完全由“智慧大脑”在全程操控,“从2020年开始到目前,我们已经在自治区范围内累计采集马铃薯田块级数据信息7亿多条,服务面积达300多万亩。通过数字化种植技术,不但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产量,还降低了肥料使用量和灌溉水量。”内蒙古简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宇光对记者说,下一步,基地将紧紧围绕首府数字经济、农业智能等领域的技术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马铃薯示范田建设、数字化农技推广以及高品质马铃薯商品初加工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促进马铃薯种植标准化和产业升级。
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持续推动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北京地区高校院所合作,硕果累累:我市与京能集团成功签署新型长时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协议,其总投资达 70亿元,有力地加快推动首府构建起新型电力系统;再生医学成果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提供赋能,成功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系列成果引入我市落地转化;乳酸菌全产业链应用项目,充分依托首府在畜牧养殖、农业种植领域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及北京科拓恒通在动植物微生态制剂领域的研发产业化应用优势;自主工业软件赋能航空航天制造业项目,则依托首府航天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和北京十沣科技在高端工业软件及数字孪生技术方面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优势。
同时,我市积极与北京各类创新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助推了一批京蒙科技合作项目“落地开花”。2023年,我市推动与北京地区13家创新主体共建创新平台15个,与北京地区29家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24个;支持与北京地区30家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合作项目53项;依托项目、平台支持重点领域柔性引进北京高层次创新人才100余人,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成果,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参与国际合作 加强自主创新
进入新时代,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近年来,首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立于2001年的呼和浩特市博洋可再生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是第一批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公司技术研发团队涵盖机械、电子、新能源等方面的技术人才20余人,包括高级工程师5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65项,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世界银行、丹麦B2B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参与起草制定4项国家标准。
2023年,由该公司牵头建设的“农牧区新能源与智能节水利用技术国际合作创新联合体”成立,主导产品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及互补系统走在了国内前列。为进一步提高产能,公司不断引进各类先进设备,包括德国梅塞尔数字化激光切割机、瑞士百超数控折弯机、烤漆生产线等设备,使公司具有年产1万台各型号风力发电机组和1000套农牧业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
该公司总经理杨少楠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与蒙古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并加入了“国际可再生能源研发中心”,同时在国外投资建设了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制造工厂、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生产线等,有力推动了我市风光互补技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国与国之间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自治区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家。
今年3月,由内蒙古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项目——“高性能水系电池的构建及其多孔材料关键制备技术”获科技部批准立项,项目经费1380万元。
5月20日,“中国——蒙古国蒙医蒙药专业人才国际培训班”在呼开班,为期15天的时间里,参训的23名学员将围绕蒙医蒙药的历史及发展、蒙医外治疗法、蒙医诊疗指南、临床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蒙古国两国间在民族医药领域的合作贡献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