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阿柔娜 通讯员 李建华 于腾蛟 文/图
说起崔铁炉,在老一辈的呼和浩特市民中可谓是家喻户晓,作为呼和浩特历史上著名的老字号品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本土名牌。崔铁炉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到今天已经有了六代人的传承,历经200多年的历史,风风雨雨,几经沉浮,崔铁炉这个名号凭借着过硬质量、良好口碑和诚信经营,历经百年依然光彩夺目。
老人们常说,世上三大苦差事:背窑、打铁、磨豆腐,如今已经80岁的崔锐是崔铁炉的第五代传人。崔锐从小生活在玉泉区,父亲和叔叔都是呼和浩特铁匠行业里的杰出人物。作为这一辈的长子,从13岁起,崔锐就学起了铁匠的手艺。崔锐说,想把铁匠活学会求个温饱并不难,但是做精做细才是难点。自己做了一辈子铁匠,也学习了一辈子,为适应时代的变迁,他不光和自己的家人学,还跑到外地和其他匠人学,搓金、鎏金、镀金的活他都会做,真正做到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改革开放后,崔家的6个弟兄在呼和浩特的大南街、通顺街和西口子重新把崔铁炉的牌子挂了起来,崔铁炉的生意又逐渐红火了起来,本地不少市民都来崔铁炉买菜刀。直到今天,崔铁炉这一老字号在制作菜刀时,依然沿用祖传的手艺,选用上好的钢材,两边再包上厚厚的铁片,把它们焊接在一起,之后打磨,直至露出中间的钢,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谈到自家的菜刀,崔锐自豪地说:“崔铁炉制作的菜刀非常厚实,中间的夹钢相比工业流水线的刀多出不少,所以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连续切二三十斤牛羊肉都没问题,只要保养得当越用越锋利。”崔锐介绍,崔铁炉的菜刀使用周期最长可达60年,毫不夸张地讲是一刀传三代。正是这精妙的制作工艺,使得品质上乘,再加上定价合理,才把老一辈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工具在革新,市场在变化,产品在迭代,唯有手艺和一颗匠心从未改变。在工业流水产品泛滥的今天,崔铁炉的铺子里依然是叮叮当当,物料齐全,在粉尘和火花之间,匠心制作的各种精美的手工器具令人赞叹。近年来,崔铁炉的经营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批发、零售各种炊具、刀制品、锅系列、农具、匠做工具,来料加工,以及定做各种工艺品、城市雕塑、铜壁画等。
冶炼、锻打、打磨、淬火、抛光……每一个步骤都很辛苦,过程也耗时费力,但是崔铁炉秉持着慢工出细活的严谨态度,至今保持着保修、保退、保换的政策,所以基本能实现零退换、零投诉的奇迹。
崔铁炉代代相传间留下这样一句话:“宁可身受苦,不可脸受罪”。即自己身体上的劳累无所谓,决不能因产品让脸上无光,品牌蒙羞。诚信经营,靠的就是代代相传的好口碑,只有老百姓信得过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