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首府草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蹄疾步稳

本报讯(记者 杨彩霞)记者从7月13日举行的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上获悉,2023年,呼和浩特市已建成优质饲草基地145万亩,今年要扩大到160万亩,提供400万吨优质饲草料,饲草自给率稳定在80%以上,同步将170万亩盐碱地改良为饲草种植基地,到2025年,饲草种植基地力争突破300万亩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12亿亩草原,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2%,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系统治理,“草”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达26.5万亩,年制种能力突破500万公斤,人工饲草种植2172万亩,各类饲草产量达7543万吨,草产业链产值达802.1亿元,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依托资源优势,从源头抓起、从全链条布局,经历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奋进历程,实现了乳产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培育了蒙草、正时等上下游超过300家知名草企。2023年,呼和浩特市林草总产值达85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2.58倍,今年有望突破100亿元。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集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32家科研院所和85个科研团队,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集育种、扩繁、栽培、加工、利用于一体的草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体系已经形成。

呼和浩特市制定了扶持草业发展政策清单,实行“草畜一体化”奖励机制,从饲草料基地建设、优质种源培育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2023年发放饲草种植补助近2亿元。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依托正在创建的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草种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与评价、草种质创制与高效育种等核心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在平均亩产、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等重要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生态修复种子包、优质饲草料产品、人工草地改良、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业态中,深化拓展应用场景,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呼和浩特“草业样板”。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