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美丽青城 文明花开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退伍不褪色 续写新荣光

——记第十一届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徐建华

●本报记者 吕会生

“只要能挽救生命,有任何需要,我必定全力配合,这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林格尔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干部徐建华,以坚定的话语和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军人的担当与奉献。

今年39岁的徐建华拥有17年党龄,是一位退伍老兵。2002年12月入伍的他,在部队期间表现卓越,荣获 5次优秀士兵、6次嘉奖,并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退伍参加工作后,他先后获评青城好人、学雷锋标兵、最美志愿者、最美退役军人、内蒙古军区北疆卫士等荣誉称号。2023年,他又获得第十一届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提名奖。

“一日当兵,终生为国。”这是徐建华退伍后写在工作日志本上的铿锵誓言。返乡后,他秉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虚心向领导和前辈请教业务,加班加点、勤学苦练,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入职以来,徐建华从未因缺乏专业知识而苦恼退缩。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土地工程测量、测绘施工、混凝土结构原理、施工放线等知识。在实践中,他掌握了全站仪的工作原理和墨斗的使用诀窍,学会了层面防水的手艺步骤。在盛乐国际机场前期建设中,他迎难而上,主动担当,遇到问题及时查阅书籍资料,认真记录知识点,加强对新技术新理论的钻研领悟,不断求实创新,最终熟练管理复杂的工程建筑事务,为机场建设贡献力量。

早在 2007年,还在部队服役的徐建华便开启了无偿献血之旅。此后,只要条件允许,他便积极参与献血,希望以自己的点滴付出挽救患者生命。退伍后,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踊跃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类活动。2021年7月,他积极响应单位号召参加无偿献血,并在活动现场毅然决定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22年3月,得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 HLA 初次配型相合,他坚定表示愿意捐献,用行动诠释着军人的担当。他说:“我当过兵,能有机会挽救生命义不容辞。虽与受捐者素不相识,但能给他带去生的希望,这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徐建华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他的妻子当即表示赞成,并在他入院捐献期间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妻子的默默付出和大力支持,让徐建华毫无后顾之忧,顺利完成了这场生命的接力赛。2022年5月30日,经过4个多小时的坚持,徐建华被成功采集24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14岁儿童带来重生的希望,成为和林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感谢您的无私奉献,给了孩子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感谢您的爱心,像春天的阳光,扫去了我们心中的阴霾,重新点燃了我们的希望……”受助亲属的感谢信,是对徐建华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徐建华还被聘请为呼和浩特市全民国防教育宣讲团成员、呼和浩特市青城老兵宣讲团成员。他以抓好“双拥共建”为己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国防教育宣讲和双拥共建活动,走进部队和街道、社区、村镇宣讲100多场,受益群众、官兵3000多人。他结合退役军人自身成长经历规划发展路径,“量身定制”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守护军人初心,传承红色血脉。

“退役不褪色,卸枪不卸岗。”徐建华无论是戎马生涯,还是回归社会投身建设,都以具体行动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