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阿柔娜 刘沙沙 杨彩霞 祁晓燕
近年来,首府充分发挥党建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用心打磨好基层“绣花针”,一针一线串联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各类执法机构等城市社会治理力量,加速推动“服务末端”向“治理枢纽”转变,用心精绣治理主体社会化、治理单元精细化、治理流程规范化、治理模式人性化、治理载体数字化的精管善治城市“新画卷”,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万锦社区:积极推进“红色物业”建设
玉泉区昭君路街道万锦社区积极推进“红色物业”建设,通过党建引领物业服务提质增效,着力办好惠民生的好事、暖民心的实事。
2021年以来,万锦社区联合物业公司推出“无偿浣洗‘幸福衣’”服务,为群众提供每户每年10 次的免费洗衣服务,对于常年独居、行动不便、生活缺乏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实行“台账管理”,不限次免费服务,还提供义务上门取送服务。
万锦社区和物业公司协作实行“红色管家”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内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服务群众触手前移,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题。通过盘活闲置用房、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社区建立起嵌入式养老机制,升级打造了社区食堂,楼栋“红色管家”会轮流排班上门,为出行不便的老年居民下厨烹饪“一餐暖食”。
万锦社区联合物业公司建立智能化服务平台,群众可以通过微信群、物业服务管理热线点单服务。物业管理后台接到群众服务需求,及时分类精准派单,由值班管家进行联络对接,与“便民服务队”的队员共同前往群众身边处理解决,可为群众提供电器维修、管道疏通、门窗修缮、出行辅助等12项便民服务,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营造舒心的生活居住环境。
万锦社区积极探索构建“党建+群众纠纷调解+N”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不畅、办理力量不足、解决质效不优的问题。现在小区广场的“万锦集思亭”可是最热闹的场所,群众在这里乘凉、唠嗑,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物业“红色管家”也常在这里和群众共商社区事。
祥园社区:以“微”行动实现群众“大”满足
新城区东风路街道祥园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脚踏实地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以“微”行动实现群众“大”满足。
祥园社区按照“一格一支部、支部建在小区上”的基本原则,将社区党委划分为16个党支部,实施“红色引领工程”,打造小区“四站合一”幸福E站以及红色物业示范点,创新“党建+物业服务”管理模式,形成了小区党支部、物业党支部、业委会三方联动的社区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构建起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小区楼栋长等多元力量共治的服务格局。在日常工作中,社区网格员将责任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分解到人,全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负责的工作格局,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情在网格结”,从而有效疏通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祥园社区为辖区群众发放了服务“明白卡”,由群众出卷,社区网格员答题解困,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到“眼中有民、心中有账”,用精细服务换取群众信任。社区坚持从居住环境、文化生活、水电暖气等群众生活细微处入手,改造升级“物社共管”红色物业服务阵地,在小区内建立群众接待室,并由社区和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分别轮班坐岗接待来访群众,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社区还定期组织物业公司和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通过议事协商机制不断优化物业服务功能和小区环境,用服务真心促进为民贴心。社区广泛组织开展红心工程和红星专线专项服务活动,培树了“板凳会”“凉亭情”“议事角”“党群好声音”等特色服务品牌,开展了社区邻里节、小区事大家谈等活动。500余名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结合为民服务和党建项目,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将群众的意见充分体现在小区治理上,真正让群众做小区的主人。
祥园社区积极探索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形成了以社区智慧建设管理中心为核心,小区党支部分中心为支撑,物业服务站为基础的“一级指挥,三级联动”社会治理模式。启动创新完善小区治理体系改革,对辖区10个小区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了管理服务横向支撑、数据信息纵向贯通的智慧管理构架,以数字化建设提升社区信息统计、就业保障、应急处理、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能力。
创业社区:“家”理念引领社区治理“一家亲”
赛罕区中专路街道创业社区树立社区“家”理念,建立“323”党建工作法,打造“和‘家’联创 红‘业’领新”特色党建品牌。
创业社区建成四级组织服务体系,以“红色网格+”治理工作模式,积极发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网格化服务,组建网格党支部16个,凝聚社区服务合力。建立“导师帮带”机制,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完善一站式服务大厅配套设施,搭建集各项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合理划分社区10个功能室。简化群众办事流程,提供工作日及节假日延时服务,共享社区“家”空间。
创业社区创建“众心向和谐居民议事站”与“党建阳光驿站”,搭建社区“家”服务平台。“众心向和谐居民议事站”实行“1+N”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小区油烟管道整改、空调机位占用、污水外溢赔偿等问题960余起。开展“圆桌”共商共议行动,了解商户与群众的诉求,解决噪音扰民、环境卫生整改等商居矛盾纠纷40余件。“党建阳光驿站”联动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对照“项目清单”,以增添公共基础设施等方式精准帮扶,惠及困难群众1216人。建立党建引领商居联建制度,通过“1+N”阵地共享辖区商户资源,鼓励商户参与义诊、理发、小家电维修、读书分享等社区公益活动,共促社区“家”联动。
创业社区实施“党员+网格+志愿”三方服务模式,保障社区“家”舒适温暖。联合组建小小书桥、“爱心护航”助老、青少年实践教育等志愿服务队、党员代办队和网格代办队,深入开展助老送水上门、老旧小区环境维护、安全隐患排查等,提供免费帮办代办服务44项。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收集社情民意,形成“及时排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全闭环,群策群力解决群众烦心事、忧心事、急切事54件。
海亮社区:焕发商圈基层治理新活力
回民区中山西路街道海亮社区立足商圈楼宇企业发展和群众个性化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商圈楼宇党建与社区基层治理紧密结合的新路径,促进资源、治理、服务“三融合”,构建起 “党建赋能、行业共治、平台共享”的基层治理工作新模式,让商圈基层治理焕发出了新活力。
海亮社区将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中心工作有机融合,联合辖区37家包联单位、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物业企业组建社区“大党委”。通过建立“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和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促进资源共享共用。
海亮社区推动派出所、市场所、司法所和城管中队“三所一队”力量下沉,建立“海亮商圈综治中心”,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进一步织密基层“综治网”,构建起“多元参与、统一调度”商圈治安管理新模式。在辖区派出所的带领下,集合各商业企业、物业企业安保力量担任“义警”,打造“青城义警全覆盖”特色治理品牌,治安管理触角进一步延伸。
海亮社区针对辖区年轻人多、快消行业多、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打造“海亮社区融媒体工作室”,通过新媒体平台提高社区党组织与成员单位、商户企业和群众间的沟通效率,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开创“海亮社区炫彩小讲堂”,通过刷抖音、看微信的方式,更加“短平快”地向群众推送政策信息、业务办理、工作动态等,同时,与群众实现了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社区通过新媒体传播数据分析、私信留言等功能,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做好基层“民意簿”,把基层宣传的新媒体应用打造成联系群众的通道、服务群众的平台、展示形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