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永刚 文/图
近日,总有市民来到回民区滨河南路彩绘墙拍照打卡,记录生活日常,感受城市点滴变化。“每次经过彩绘墙总会看到有人拍照打卡,这里已成为‘网红地’。”附近居民杨鲜丽、金伟兰开心地说。
日前,在滨河路社区工作人员马珂昕的带领下,记者实地感受滨河路社区改造变化。从滨河路社区办公地出发一路向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连接扎达盖河两岸通行的桥,桥身五彩缤纷,上桥处还做了字母造型。马珂昕用手指着路东介绍说,“这就是网红打卡地彩绘墙,每面墙都绘有不同图案,成片连接起来显得艺术氛围浓郁;沿线路灯也相应适配成古典造型的灯,电线杆也进行了彩绘;此外,我们对青城旧八景之一的庆凯桥也进行了装饰。”
据滨河路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白伟介绍,滨河路社区东至通道南街、南至西顺城街、西至扎达盖河、北至新华西街,常住人口1982户,现有居民小区15个。
“辖区建筑多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属于老旧住宅,各类基础设施陈旧,周边服务设施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社区秉持微改造的城市更新理念,注重保持特色和文化底蕴,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改造、‘夹心房’改造、沿河生态环境改造和温暖工程、供水保障工程‘四改造两工程’,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实施,力求达到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危旧平房全部拆除、老旧管网全部更新、公共配套全部配齐的目标。”白伟说。
截至目前,滨河路社区14个老旧小区28栋楼已全部改造完毕,实现了从屋顶到地下、从楼道到庭院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提升,包括屋顶保温防水、墙面美化、线缆入地、地面硬化绿化等。同时,针对7个“吃水难”小区启动了供水改造项目,并实施了滨河路社区“温暖工程”。滨河路社区对照完整社区20项内容,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利用边角地嵌入式规划建设135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面补齐“一老一幼”等便民服务短板。回民中学13000平方米的操场和6000平方米的体育馆周末可对外开放。3000平方米的天泽老年公寓,设有160多个床位,可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同打造了1030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科室25个,开放床位110张,在实现号源下沉、双向转诊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立了血液透析中心,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便捷就医服务。
“社区借助滨河南路、水磨街、城隍庙街3条小街巷雨水电气暖等地下管网更新改造的契机,全面提升滨河空间生态环境。市水资源与河湖保护中心于今年启动了清淤与河道整理工程,显著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提升改造了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锦绣广场,增设了曲线步道、夜光跑道、休憩设施及健身器材,并补植开花乔木,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新亮点。打造‘青城往事’主题展区,重现了呼和浩特旧八景——‘石桥绕月(庆凯桥)’,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主教堂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传承了文化根脉,留住了老街的记忆。”白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