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协同联动 破题起势 打造呼包鄂乌更强集群竞争优势

12月7日,以“凝心聚力谋发展 合力推进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八届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市长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大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开启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一体化、一盘棋。202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党中央对内蒙古的发展定位,作出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出台《关于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提升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呼包鄂乌城市群,为四座城市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就如何持续推进四市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等问题,本报记者对部分与会人员进行了采访。

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石钟琴:

发挥统筹作用 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

“发改委是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的牵头部门,我们主动发挥统筹作用,务实深化地区合作,推动一体化发展形成更多有形有感的成果。”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石钟琴介绍说,“在产业耦合方面,围绕布局‘战新产业’,各地协同发展‘风’‘光’‘氢’‘储’新业态,产业互补、产品互销的契合点越来越多,产业发展集聚效应明显。在科创协同方面,四市全部建成‘蒙科聚’平台分中心,科技创新互动更加高效,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同时,在生态保护方面,盟市间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得到有效落实,联防联控、流域共治和保护协作加快推进,协同发展、一体保护的机制更加完善。在民生保障方面,呼包城际公交、四市养老服务资源共享等便民举措得到广泛赞誉,医疗、教育、旅游等方面资源共享更显普惠。”

就下一步合作发展的新亮点、新路径和新期待,石钟琴表示:“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我们将以此次联席会议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携手推动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

“具体而言,我们要注重构建一体化产业体系,依托各自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寻求合作,在储能、氢能等‘战新产业’上‘比’‘学’‘赶’‘超’,形成更多产业‘互动’,减少同质化竞争。要注重构建一体化创新体系,整合各自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创新要素高效组合,协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联合推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此外,注重构建一体化生态保护体系,推进生态环境领域联防联控、科技攻关以及成果运用,共同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攻坚战,并协同发展绿色制造、绿色能源产业,在全区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示范。还要注重构建一体化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打通制约要素流通的堵点、卡点,深化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打造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共同体,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石钟琴说。

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黄伯韡:

加强四城联动 搭建桥梁同频发力

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黄伯韡在采访中谈到,发改委作为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的牵头部门,在政策制定、规划引领、统筹协调、联动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成效显著。

“我们积极统筹谋划、推动落实,制定了鄂尔多斯市《呼包鄂乌‘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任务分工方案》,制定了8个方面236项任务、25项重点工程、11项重点项目和4个重大平台,细化了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若干举措和年度工作要点,将每项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和旗区,明确了分工,压实了责任。其次,加强四城联动、同频发力,鄂尔多斯市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共同组建成立了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通过选派干部集中办公的方式,搭建起四市之间的沟通桥梁,助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此外,不断强化合作,推动项目先行。鄂尔多斯市与包头市共同推动包鄂榆高铁项目,与呼和浩特市共同推动S27呼和浩特至鄂尔多斯高速公路项目,还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共同推进数据灾备和中欧班列建设。通过一系列项目建设,进一步拉近了四市之间的距离,加速一体化发展。”黄伯韡说。

谈及四市下一步的合作与发展方向,黄伯韡表示:“鄂尔多斯市将继续深入实施自治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落实好本次市长联席会议精神,坚持走四市一体化道路,重点在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现代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呼包鄂乌四市一体化发展。”

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徐瑞:

“四城通办”打破地域限制助力经济发展

“呼包鄂乌四市政务服务‘四城通办’开展以来,我们共同梳理发布了五批‘四城通办’事项,将四市本级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的大部分事项纳入通办范围。以首府为例,通办事项已达561项,今年动态调整423项,今年办理其他三地通办事项达58.76万件。同时,呼和浩特市以呼包同城化为契机,与包头市签署了政务服务领域合作协议,将312个高频事项纳入通办清单,并统一了事项要素。在两市的综合服务大厅设置跨市通办窗口,搭建了‘云见面’通道和‘呼包通办专区’,开辟了线上线下两个通办渠道,并通过各层级多种媒体开展宣传,提升了企业群众的知晓率。”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徐瑞说。

就政务服务通办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徐瑞表示:“一方面,打破了地域限制,方便了群众办事,降低了办事成本,统一的政务服务标准优化了区域整体营商环境,便利的跨区域办事渠道促进了人员流动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政务服务一体化的持续深入增强了四地政务服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合作,为产业协同发展、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下一步合作发展的新亮点是,将进一步扩大通办事项的范围和领域,特别是在企业服务方面寻求突破,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助力产业协同,最终实现同一事项在呼包鄂乌四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新路径包括:加强四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通过城市间通办工作的不断磨合,进一步优化通办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我们期待能够形成更加成熟、高效的协同机制,让四地的政务服务更加融合、便捷。”徐瑞说。

包头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王惠:

进一步深化沟通协作 满足异地办事需求

“第八届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市长联席会议的召开,目的是推动呼包鄂乌四市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政务服务领域同城化发展。”包头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王惠说。

王惠介绍:“今年以来,包头市铆足干劲,抓政务效能、提审批效率、强数据基础,开展呼包鄂乌四市政务服务‘四城通办’以来,包头市已实现五批共587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四城通办’,内容涉及人才服务、交通出行、生态环保、出境入境等多个领域,共办理呼包鄂乌四城‘跨市互办’事项19897件。去年年底包头市与呼和浩特市在呼包鄂乌四市政务服务‘四城通办’基础上签署了《呼包政务服务领域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两地首批签订的192项通办事项已全面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涵盖了身份证、公积金、医保、社保、企业注册、文教卫体等领域企业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在此基础上呼包两市持续扩大通办服务范围和深度,今年又新增120项通办事项,目前,通办事项总数已达312项。”

谈及未来,王惠表示:“我们将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乌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求,将更多便民利企的高频事项纳入通办事项目录;提供多元化的政务服务类型,与其他三市共同开展政务服务网上预约、电子证照互认等工作;进一步深化沟通协作,理顺跨市通办合作流程和机制,提升事项的受理率和满意率,满足企业和群众的异地办事需求。”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

构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模式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我们充分利用高校院所集聚优势、科技型企业集聚的优势,与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共同深化科技合作,共同开展人才交流成果转化,建立研发在首府,转化在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模式。”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介绍说。

为了构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模式,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工作,一是推动首府高校院所积极开放科研仪器、人才团队赋能四市的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驻呼的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向其他三市开放共享,共同推动未来产业在自治区的布局。

通过这些举措,李孔燕表示,2024年,首府围绕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培育国家级的科技型企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稳居全区首位。同时也扩大了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朋友圈,与海淀区打造了两小时创新圈,还利用呼包鄂乌朋友圈的积极推动首府的龙头企业,带动周边企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发展。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李孔燕表示,将通过出台科技强市的实施意见,构建全面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要抓研发投入,建立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创业;也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模式持续赋能。

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清:

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围绕麦菜薯、牛羊乳、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以及呼包鄂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自治区创新联合体 10家,其中马铃薯、肉羊、新能源等4家创新联合体承接自治区“揭榜挂帅”科技重大示范工程项目,获批资金4900万元。2024年,由乌兰察布市推荐的赛诺种羊、三峡新能源两家企业牵头联合呼包鄂等地实施的项目入围了自治区科技突围重大专项。

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清介绍,值得一提的是,乌兰察布市深度融入自治区科技厅打造“蒙科聚”平台布局,加快推进“蒙科聚”平台乌兰察布分中心建设,不断扩大技术经纪人、创新企业(主体)覆盖范围,截至目前,平台入驻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纪人、企业研发人员764人,注册企业及高校院所232家。人才方面,深度融入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布局,全面落实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柔性引进院士3名,助力木质材料高效利用、智慧物流、生态保护等领域;从区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三区”科技人才198人,深入企业、园区开展产业规划、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和项目编制等服务工作,并受到广泛好评。

王清表示,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之间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区域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下一步,将根据“一个园区建一家孵化器、一条产业链建一个研究院、一个重点企业建一个研发中心”的科技创新思路,继续落实好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若干举措,持续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推进创新平台共建、创新成果共享、创新人才共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区域创新发展布局,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立足乌兰察布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建设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组建源网荷储高能级等创新平台。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产业技术瓶颈,不断提升区域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构建呼包鄂乌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胡伟华:

推动呼包鄂乌交通一体化发展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工作部署,近年来,为切实发挥交通运输的支撑和先行作用,紧紧围绕打造‘1小时铁路经济圈、2小时公路经济圈’目标,呼和浩特市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升和推动呼包鄂乌交通一体化发展。”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胡伟华说。

胡伟华表示,一是公路方面,加快建设S43机场高速、S29呼凉高速、S311武川至杨树坝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均已完工,同步开展S27呼鄂高速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呼包鄂乌城市群内部公路基础设施覆盖广度、通达深度。二是铁路方面,以完善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重点,积极推动呼包高铁、呼鄂高铁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加快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形成“1小时铁路经济圈”。三是民航方面,全力推进“建设呼和浩特新机场综合枢纽”交通强国试点任务,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及轨道预留工程、高铁预留工程等配套工程均已完工,计划2025年完成试飞及行业验收等工作。以新机场为中心,集高速、高铁、轨道交通为一体的集疏运体系已见雏形。四是客运方面,为群众跨城出行需求,我市积极发挥首府带动作用,积极对接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打造四市“城际公交+定制客运”运输模式,公交出行实现“一卡通”,为呼包鄂乌四市群众出行提供了多样化服务。

针对下一步的工作,胡伟华介绍,首府将按照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部署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目标,拓展深化四市交通运输领域多层面合作,加快推动 S27 呼鄂高速、呼包高铁等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全面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呼包鄂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区域协同发展当好开路先锋。

包头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和平:

全力推进“三张交通网”建设

按照第八届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市长联席会议精神,包头市交通运输局将全力推进“三张交通网”建设,为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当好先行引领。

包头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和平介绍,一是加快建设高速铁路网。在持续推进包银高铁在建工程的同时,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包鄂高铁、呼包高铁前期工作,聚力打造呼包鄂乌1小时高铁经济圈。二是着力完善干线公路网。加快谋划推动省道S536线土右旗至土左旗段公路提质改造、省道S238线土右旗至准格尔旗段将军尧黄河大桥连接线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包头、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腹地干线公路网连接联通,协同打造呼包鄂乌2小时公路经济圈。三是进一步织密公路运输网。

客运方面,李和平表示,在探索完善呼包高速定制客运新模式的同时,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尽快开通包头至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跨市际公交运营线路,为两地沿线群众出行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公交运输服务。在货运物流方面,继续推进包头、呼和浩特市以城市群形式联合创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推动呼包鄂乌综合货运枢纽基础设施硬连通和制度规则软连通,有力推动区域交通物流产业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本版文图由本报记者 杨彩霞 王璐 于亚军 实习记者 吴香凝 赵宇昕提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