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蓝莓产业绘就“莓”好图景

本报讯(实习记者 吴香凝 通讯员 马少媛)近日,记者走进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帐房村阿勒坦设施果蔬基地的温室大棚内,看到一盆盆蓝莓果苗尽情舒展着嫩绿枝叶,一串串形似小铃铛的白色花朵挂在枝头,娇俏可人。

据了解,帐房村土地盐碱化严重,作物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生产效果并不理想。解决“种地”问题,必须打开思路,向科技要出路。“今年6月份引进了蓝莓,采用脱土种植技术,直接种在盆里,盆中放置基质土,不接触盐碱地。”土默特左旗阿勒坦农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张少波介绍,目前,该基地种植了4个品种的蓝莓,占地12亩,大棚5个,共4800盆左右。

种田不下地,施肥不费力。温室大棚内的传感器,能“感知”空气温度、湿度等变化;水肥一体化设施管道曲折连绵,可根据蓝莓生长阶段精准作业……有了先进的农业设施,蓝莓才能“吃得香”“长得旺”。“不用人工管理,通过智慧灌溉卫星站全自动化施肥浇水系统,可以对蓝莓的长势进行全天候监控,包括进液量、排液量、施肥浇水速度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施肥浇水的时间和区域,控制蓝莓根系水分养分的吸收。”张少波向记者介绍。此外,由于蓝莓对水质的要求比较严格,pH值要在6.0以下,为此,土默特左旗阿勒坦农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了一套净化水设备,专供蓝莓使用。

在阿勒坦设施果蔬基地,帐房村周边50至60岁的40多个农民在此打工。“我在这儿打工8个月了,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学到了不少种植技术,有了一技之长。”工人郭林团说。

发展设施农业能种原来不能种的作物,还能错峰或反季节种植。蓝莓受市场欢迎度较高,种植蓝莓可以打开周边市场,丰富农产品供给。阿勒坦设施果蔬基地种植的蓝莓预计明年2月份采收,届时当地及周边城市的市场上将有“土字号”蓝莓供消费者选择。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