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云艳芳 通讯员 吕平平 张占峰
近年来,武川县哈拉合少乡不断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步伐,致力于“草—料—肉”全产业链扩量提质增效,积极打造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用产业链,有效解决秸秆禁烧的源头化治理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效破解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从“一株秸秆”到“一块好肉”的生动转化,进而为持续推动农村舍饲圈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活品质、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畜牧业发展,饲草料先行。饲草料产业对于畜牧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种好地里的每一株草,让草转化成优质饲料,养育出高品质牛羊,是推动畜牧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关键。
走进刚刚建成的武川县草颗粒秸秆厂,一袋袋码放整齐的配合饲料散发着阵阵“青”香。武川县草颗粒秸秆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响应国家封山禁牧号召,也为了让当地老百姓有相对多一些的经济收入,更为了老百姓的牛羊能吃上放心的本地饲料,我们在哈拉合少乡公忽洞村建起了草颗粒秸秆厂。草颗粒秸秆厂依据牛羊生长所需的营养日粮,将回收的农作物秸秆与豆粕、酒糟等原料经过揉丝、粉碎、混合、冷却等一系列操作后,制成了独一无二的‘定制餐’,不仅营养丰富还受牛羊喜爱。”据悉,草颗粒秸秆厂通过科学配方,制成的配合饲料营养全面且平衡,能够满足畜禽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从而提高生产性能,缩短饲养周期,走出了一条肉羊、肉牛养殖与农作物秸秆循环使用的创新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一把原本烧火做饭的秸秆,经加工青贮,变身成了育肥牛羊的上好饲草料。草颗粒秸秆厂的建成,不仅为种植户解决了秸秆处理的难题,也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实现了一根秸秆“两头甜”的美好愿景。家住哈拉合少乡黄花滩村的养殖户姚大爷开心地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建起了草颗粒秸秆厂,如今终于不用出远门、花高价钱去买饲料了,用自产的饲草料也可以把羊喂得膘肥体壮,来年肯定会卖上一笔好价钱。”
草颗粒秸秆厂的全面建成投产既创造了经济效益,更提升了生态效益,走出了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哈拉合少乡公忽洞村党支部书记卜和平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理念,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的模式,成功建成草颗粒秸秆厂,并逐步形成了三种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政府共投资725万元,每年村集体将收到36万元的红利。二是保护了生态环境。将农作物秸秆制作成饲料,成本低、效益高、使用方便,为肉羊、肉牛养殖户提供了优质的饲草,有效解决了养殖户冬季饲草不足问题,节约了饲养成本,提升了农作物秸秆利用价值,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三是有效缓解了就业问题。青贮饲料加工厂的运营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有效带动了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就业。”
以小秸秆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武川县将有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农作物秸秆、玉米等为主要原料的合理饲料配方,积极引进草颗粒秸秆厂,以“直接销售、原料置换”的模式运营,直接服务于农牧民,助推肉羊、肉牛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