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呼和浩特革命史推动构建各民族集体记忆

●宝娃

集体记忆作为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反映。革命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发挥着重要作用,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是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各民族作为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书写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可歌可泣的集体记忆,形成一个既有时间线又有整体性的革命文化图景。

呼和浩特革命史形成集体记忆

呼和浩特这座塞外名城,在内蒙古近代革命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内蒙古革命斗争的摇篮和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内蒙古革命的发源地。早在1924年,以乌兰夫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就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指示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勇的呼和浩特人民为推翻反动封建政权,争取民族解放、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为实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永久纪念地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历史记忆。这些历史记忆成为挖掘集体记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内在关联与价值理论的一种探索。

呼和浩特的革命史增添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资源”,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

由集体记忆构建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是在民族危难中或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突发事件中形成的社会群体。在命运共同体中,个体成员之间由于经历共同的历史事件而密切关联,引发出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进而构建出命运共同体成员共同的集体记忆。呼和浩特这座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多个关键时刻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革命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一部分,也是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历史见证。

上世纪20年代起,内蒙古革命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广泛发动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事件,使内蒙古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在抗日战争时期,呼和浩特及其周边地区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当地军民联合抵抗外来侵略者,展现了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新中国成立后,呼和浩特地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也孕育了许多值得铭记的故事和经验。

命运共同体是拥有集体记忆的人群因命运而得以共同。通过对呼和浩特革命史的回顾与重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强化集体记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集体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集体记忆是由社会结构所承载着的。自秦以来,我国的国情就体现为“统一多民族”,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也一直体现为“家国一体”的伦理价值,社会各方面都投射出强烈的家国意识,这一统一路径也是各民族、各群体主动选择的结果。在革命战争年代,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参与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发扬优良传统,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努力奋斗。回顾包括呼和浩特在内的地方革命史时,应当注重展现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和培育精神的过程,以及这些集体记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呼和浩特的革命史不仅是当地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它体现了各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同舟共济的精神,以及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道路上的不懈努力。这样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统一战线教研室)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