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读书 上一版   
下一篇

挚爱:陶长坤的美文

——恭读散文集《月照小黑河》

■赵海忠

陶先生平生爱美文,笔者自认为该散文集较好的几篇是:《月照小黑河》《胡杨啊,胡杨》《吊昭君墓》《梦断兴安》《坐床观海记》《草地赞》《凄美的落梦湖》。

一、《月照小黑河》

《月照小黑河》开始两段,普通陈述,悠闲自在。细品觉得疏朗有致,从从容容,胸襟阔大。第三段,“一天夜晚”之后,“我踏着溶溶的梦似的月光,孑然一身地来到小黑河身旁,沿着浒栏徜徉”,诗意开启月照小黑河之旅。

文笔令读者目不暇接:月亮,嫦娥,王昭君,妙龄女子,庄姜,邻女,罗敷,洛神,娉婷,花木兰,“我”,小鱼儿,庄子,盛乐,树垣,草原,敕勒歌,黄河,小黑河边游走,二十三层楼眺望……真正是“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全篇语调柔和,字美词雅,读来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实乃美文典范。

末尾两段,作者一边记述,一边赞美。“整个呼和浩特,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成了座地地道道的不夜城了。”“我爱月色,也爱小黑河,更爱月照下的朦胧的小黑河。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这样的文字,真让人爱不释卷,相信每一个青城人读之都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二、《胡杨啊,胡杨》

开首两段也是铺垫,第三段“2014年金秋时节”,开始对胡杨的接近。直到第七自然段,才有人喊道:“瞧!胡杨林!”

作品突出写胡杨:古朴、庄重、苍劲、沉静、高傲,面带笑容而默默无语。怪树林是:或僵卧,或歪斜,或孑立,秃干裸枝,断膀残臂,已无一枚树叶,一丝生机。两相比较,自然得出“地下有水,则胡杨盛;地下水涸,则胡杨亡”的结论。

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了两个层次。一是“采风归来,已有月余。我的眼前,还时时浮现出胡杨和胡杨林,金灿灿,光灼灼,神奇亮丽,美轮美奂。我仿佛还隐隐听到它们在呼吁:“救救我们!”二是依托“生与死、兴与亡、存与灭”的哲理写出,“胡杨啊,胡杨,你是荒漠之星,你是戈壁之光,你是塞上最为璀璨炫目的风景。祝福你:“永葆青春,万代千秋!”这是作者切肤之感、肺腑之言,既与对象融为一体,又保持鲜明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凸显了“我”的态度与作用。

三、《吊昭君墓》

作品简要地介绍昭君墓的基本形制、地理位置、建立年代。随后,驰骋想象,杜甫、杜牧、陆游、耶律楚才、林黛玉、董必武……在历朝历代咏昭君诗中,构建起美文框架,省力不少、出彩颇多。

最让读者赞叹的莫过于作者的想象与描摹:“她长袖翩翩,仙袂飘飘,袅娜娉婷,神姿仙态。细瞅去,她身乘白马,手执丝缰,回眸传情,飞彩流光,御风蹈云,一骑绝尘,直奔虹桥,飒然而去……”若非对王昭君挚爱在心,焉能如此追魂夺魄。

作品最精妙精彩之处还有:“正在我魂牵梦绕、发思古幽情之际,忽然一声惊雷响起,顿见乌云四合,铺天压地而来;随之雷鸣电闪之中,大雨倾盆而下。”这可能是现实之雨,同时也是想象之雨。二者相交相融,笔下流出了华美的文字和情景。这些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段落,集中展示作者大胆想象、纵横驰骋的艺术才华,古雅中有新意,写实中有幻化,文辞豪华,情景美妙。“啊,王昭君!”,四字成一整段,词沉句重,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极耐咀嚼的艺术空间。

四、《梦断兴安》

《梦断兴安》篇幅较长,分“雪”“林”“人”“我”四部分。大兴安岭是作者生活了12年的地方,所以此文写得极具个人印记。

雪是大兴安岭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大兴安岭的精魂。“大兴安岭的雪下得早,十月份就大雪封山。树上挂满了雪,地上铺满了雪,山上砌满了雪,无处不是雪。那雪皎若月华,皑似玉衣,洁犹水晶。”这种时间、体量、美质的优势,自然是别处的雪不可比的。作者写雪及人,由人及己,带进了经历、情感因素。

林是大兴安岭的骨骼,也是重要的自然社会财富所在。作者笔下的林,落叶松是“树中的伟丈夫”,桦树是“妩媚的白衣少女”。作者笔下的林,绿得葱茏,绿得蓊郁,绿得碧翠,绿得朝气蓬勃,绿得生机盎然,是“绿”的大写意!作者笔下的林,“最早开的花是大头香”……各种描述之后,作者写道:“我的味觉模糊了,我的视觉模糊了,我的听觉模糊了,口、眼、耳融到了一起,味觉、视觉、听觉通感了。”这一段文字,既是笔法,也是真情,不得不赞叹陶长坤先生文笔之纯熟,章法之严谨。特别是出神入化又自然而然地把焦点移至大青山,体现了作者思绪纵横自如、文字腾挪自由的功力和才情。

人是大兴安岭的主体,作品写:有原居民鄂伦春人,林业工人及其家属——“大兴安岭人”,盲流,“山东棒子”,大学生,构成一幅大兴安岭的社会图景,极富历史感、时代感和社会感。作品由“人”转到“我”,文字透露出命运轮转、锐意进取、知识伟力,标榜着时代洪流中个体对其前途的把握和推进。

写“我”,亦庄亦谐,颇为有趣,一种过来后的回味和精进,“酷寒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等等。期间互对歇后语的乐趣、绞盘机的危险、葡萄牌香烟事件等等,时代烙印明晰,历史元素充沛,举重若轻,以小见大,自况自嘲,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不时点明或提醒此时和彼时的联系与区别,隔空勾连,顾盼生辉。主体写的是大兴安岭,作者又处于大青山下,使得作品委婉有致、结构密实。“我凭窗眺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大青山,忽然一股思潮涌上了脑际——我回忆起大兴安岭来了。”这些印迹十分明显的文字,有效控制全篇节奏起落,精准激活时空转换机制,促使读者进得去,出得来,欣赏+思考,远非一般“美文”可比。

五、《坐床观海记》

“有谁坐在床头上观看过大海么?也许有,大概也不会多。我在旅英期间,却获此幸运和殊遇。”文学史上,写别人所未经历、所未表达,往往自带三分特殊性和创新性。

这篇散文除了类似题记的这段叙述文字,几乎全部采用描写。描写是最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但是运用不当的话,会造成词语堆砌,满篇车轱辘话。《坐床观海记》剑走偏锋,动静结合,取得成功,令人叫绝!

作者先写“晨”,天、海、山坡、海鸥、乌鸦、白帆、快艇,以“晨安,大海!”打住。再写“白昼”,聚焦太阳,“太阳乘着云车升上高空”“太阳笑别大海”“太阳归巢了”,景致连贯而有别,以“晚安,大海!”打住。

再写雨,再写河,再写海,由海及人、及世界、及理。作者的思绪通达千万里,角度、构思、气魄、情怀、思考、展望,不愧为描写的杰作,写海的美文!

六、《草地赞》

《草地赞》开宗明义:“我爱绿色,我爱草地。草地上跳动着绿色的诗,沉淀着绿色的梦,蹁跹着绿色的精灵。”这是作品的认知基础、情感基础。之所以要赞草地,首先是“凡空闲的地方,都是草地。”第二是“那里的草地是四季常青的”。这是所赞对象的鲜明特点和引人之处。

再聚焦花、草、鸟,有了动感。再写两个场景,一是“乡野的草地全是牧场,无处不是牛羊的天下。”二是“雨中的草地更加葱翠可爱。”有特别背景,就有特别触动。再具体化:“我最喜爱的,还是剑桥的草地,特别是剑桥大学的草地。”

最后两段,第一段,就草论草、论生命。第二段,以草论环境生态、以草论沧海桑田,应当说是一种知性的升华。

七、《凄美的落梦湖》

作品从游历入笔,在罗列落梦湖的名称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凄美的景致。这种老到的手法,将历史、文化、情怀、感触拢聚在较少的文字中,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首先是游湖:面积、方位、游船、落梦山……其次是借导游之口“讲述落梦湖的故事”。文字时断时续,调动读者的兴趣。第三是播放《落梦湖之歌》。作品最后直言——“落梦湖,我心上的湖!”文辞真诚,表达直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特质。

几篇美文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陶长坤先生对笔下人、事、物、景的挚爱。因为挚爱,所以有这样的选材、思想、情感,有这样的苦心经营,有这样的美文!作者在前言《江郎才尽》中说自己写作时“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说明陶长坤先生对美文孜孜以求,对书写对象充满挚爱。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