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平
2025年1月12日,内蒙古首部关于北疆文化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电影《野马部落》在呼和浩特公映。近90分钟的影片不仅是北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赞歌,更是激发创业热情、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与艺术呈现。
乡村创业与北疆文化的双重礼赞
(一)乡村创业: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影片《野马部落》以鲜明的现实手法和地域特色,聚焦于青年乡村创业这一国家政策导向议题,创新性地描绘了黄河“几”字弯蒙晋陕交界地区,返乡大学生巴根、网红主播陆小野、守家待业的马帅等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村民共同创业、致富家乡的励志故事。
影片采用了群像剧手法,塑造了多位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情感的刻画和紧张情节的推进,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在创业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们的勤劳智慧、不屈不挠和责任担当。这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梦想的更高追求,传递了正能量和价值观。
同时,影片敏锐捕捉到假冒伪劣商品和儿童自闭症等社会问题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直面资金短缺、市场竞争等真实困境,映射出乡村振兴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这些场景的剖析提升了观众认知,增强了影片感染力,展露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此外,影片中不同年龄、性格、爱好、文化层次的人物在“野马部落”内紧密团结,在疾病、城乡隔阂、金钱观念、创业抉择、贫富交锋等挑战下,展现出了孝亲敬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彰显了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二)北疆文化的光影呈现:多元共融的精美画卷
影片的另一大主题是北疆文化的多元共融。
《野马部落》中,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人们和谐共生,体现了内蒙古北疆文化的多元、包容与适应性。而创业青年形象分明,他们继承传统技艺并引入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呈现了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反映了内蒙古北疆社会的开放与创新。这一切不仅是对北疆文化的赞美,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肯定。
影片还凸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通过致敬乡村传统文化与探索现代审美,展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提出了传承与创新的平衡问题。其中,“戏剧脸谱”漫瀚调及二人台等艺术形式的融合展现,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爆点”,不仅丰富了影片文化内涵,更展露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力量。
此外,《野马部落》注重接地气的文化表达,通过细密情感描画和真实人物塑造,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影片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要素与喜剧因素,具有极高吸引力。同时,影片流露出对乡村生活、老人儿童的人文关怀,通过对乡村环境、村民生活及传统文化的关注,传递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提升了影片思想深度,使其更贴近观众心灵,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艺术创新与传统的完美交融
《野马部落》不仅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创新,更在视觉艺术以及舞蹈与音乐的艺术渲染上表现了非凡的才华与独到的见解,实现了创新与传统的完美撞击,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乡村创业、文化传承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视听盛宴,为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叙事手法的创新与突破
在叙事手法的运用上,《野马部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影片摒弃了单一线索的传统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多线索并进、交叉叙事的方式,将主人公们的乡村创业故事与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等多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种叙事策略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故事层次,还使得情节更加紧凑、精彩纷呈,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叙事过程中融入了闪回、梦境等与现实交织的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既可以让观众在时空的纵横交错中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变化与成长,还增强了影片故事的悬念感和艺术感染力。观众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奇幻的世界,与主人公们一同经历着创业的艰辛与喜悦,享受着北疆文化的特有魅力。
这种叙事上的创新,可以说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一种挑战与突破,更是对电影艺术边界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它使得《野马部落》在叙事上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貌,为影片赢得了更多的艺术赞誉。
(二)视觉艺术的革新与尝试
视觉艺术表达上,《野马部落》进行了大胆革新。影片借助精细构图与丰富镜头切换,生动再现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繁杂性。无人机航拍、特写、慢动作等拍摄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赋予影片独特韵味和美感。宏观视角下,影片呈现了广阔草原、壮美黄河、巍峨群山及温馨乡村风貌,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坚韧与和谐。这些自然景色既是视觉美感来源,也是故事舞台,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描绘北疆风情;微观特写镜头则捕捉人物细致情感变化,深化观众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长镜头和慢镜头等手法延长画面时间,放缓节奏,让观众沉浸于影片情感与氛围中。这些多元化镜头语言丰富影片视觉元素,增强视觉效果,提供深刻情感体验。
(三)舞蹈与音乐的渲染与融会
舞蹈与音乐在内蒙古北疆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也在《野马部落》中得以精妙呈现。影片中,蒙古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灵动融合,既彰显了特有表现力,又体现了文化创新,满足了当代审美,为影片增添了文化色彩。
音乐配乐方面,影片在情节、画面紧密配合下,采用传统蒙古族音乐与现代电子音乐结合,通过旋律与节奏变化构造、传递不同情感与情境。草原风光与乡村景象配以悠扬长调、欢快马头琴,营造自然氛围;创业困难与内心挣扎则以紧张节奏、低沉旋律表现,营造压抑气氛。这种高超运用赋予了影片民族特色与现代感,增强了听觉效果,增添了艺术韵味与深度,深化了文化内涵与情感传达,使观众在视听盛宴中深刻感受、领会电影艺术的独有魅力和影片的主题内涵。
总之,影片《野马部落》以深邃的思想内涵、精良的艺术表现和高度观赏性,成功搭建起一座融合过往与未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光影之桥。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全社会共同协作、提升北疆文化软实力、精准实施内蒙古“六个工程”重大部署、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鲜美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