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美丽青城 文明花开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首府:多管齐下护航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 祁晓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去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部门全力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从细节处把关,在关键处发力,多措并举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今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在烟火气中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进新城区福海兴农贸市场,整洁有序的购物环境让人眼前一亮。交易大厅内,蔬菜区、水果区、干货区等交易区分类明了清晰,货品摆放整齐有序,购销秩序井然。在调料销售区域,市民闫女士正在用手机扫描购物小票上的二维码,她告诉记者,通过扫描这个二维码,可以查到食材的产地,还能了解商家的相关信息,真正是“一扫全知道”。如果商品买回家发现异常,还可以拨打农贸市场和监管部门的电话进行投诉,有了这个“定心丸”,市民选购食品就更放心了。

其实,福海兴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和智慧化监管只是首府护航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曾经脏乱差的农贸市场,变得整洁又规范;昔日简陋的路边小店,餐饮卫生和舒适度直线提升;曾经看不见的后厨,通过“明厨亮灶”可以一目了然……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今,走进首府各大农贸市场,完善的硬件设施、整洁的市场环境让人倍感舒适。“现在的农贸市场干净整洁、菜品齐全,看着舒服买着也放心。”谈及农贸市场的变化,市民周女士竖起了大拇指,她告诉记者,和以前相比,我市的农贸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平秤随处可见,市场监管更加智慧化,经营者更加诚信、文明。而在很多餐饮店内,细心市民会发现,就餐区干净卫生,厨房操作间整洁明亮,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分别上墙,透过玻璃隔断,消费者可以清楚看到操作间内食品制作全过程。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广大市民在“舌尖品质”的提升中切实感受到来自食品安全的踏实。

食品安全牵动着所有消费者的心弦。过去的一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多管齐下全面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普通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7.33%;培育“精特美”优质地方特色小作坊32家,进一步推动食品小作坊规范、健康发展;47家农贸市场完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化升级改造,8家农批市场完成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市场“颜值”与“服务”的双提升;试点推广“蒙冷链”系统农批市场快检信息统计归纳模块,累计上传快检结果25651批次;对农批市场肉类水分进行初筛,检测结果及时上传“蒙冷链”系统并在经营场所公示,有效杜绝“注水肉”等不合格肉制品流入市场;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市本级抽检校园食品223批次……

民有所需,政有所为。今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制定《呼和浩特市食品安全治理提升实施方案》,联合农牧、生态环境、教育、公安等部门开展“十大行动”,加强食品全链条监管,提高食品安全质效。开展“四白”小作坊园区建设行动,分区培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开展食品加工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我市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体系认证率达到100%。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成果进行跟踪问效。指导农批市场提升快检能力,规范市场准入检测,强化日常抽样检测。深化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全面杜绝“缺斤短两”现象。开展校园食品安全规范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压实校外供餐单位主体责任,提高学校食堂、承包经营企业、校外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幼儿园)食堂检查覆盖率、量化分级率均达到100%。开展“青城味道”守护行动,聚焦宽巷子、大召等旅游景点及文娱活动场所周边等重点区域,重点关注地方特色食品,全面规范经营行为。开展“铁拳”“昆仑”“国门守护”等食品违法犯罪打击专项行动,聚焦食品非法添加、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互联网直播售假、保健食品欺诈营销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把工作做细做实,让监管“跑”在风险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