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呼和浩特:架起座座民心桥

●本报记者 刘丽霞

从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从拥堵难行,到道路顺畅;从堵心,到舒心……说起呼和浩特市的交通出行变化,体会最深的莫过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群众。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的道路桥梁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建的多座高架桥、立交桥大大提升了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有效分流了车辆,缓解了主要路段的交通压力,提升了通行效率,缩短了出行时间,同时也增强了城市交通网络的承载能力,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使群众出行更加便利,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市政部门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市有各类桥梁198座,其中互通立交桥9座,跨线立交桥24座,跨河桥61座,人行天桥72座,下穿通道5座,人行通道10座,公铁立交桥17座(桥梁主体由铁路部门管理)。

呼和浩特市现有高架桥6座,包括二环高架桥、三环高架桥、金海高架桥、昭乌达哲里木高架桥、巴彦高架桥、云中路机场连接线高架桥。

在桥梁建设过程中,各施工、建设、监理单位也严把工程质量关,把一项项桥梁工程建设成一座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桥梁建设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桥梁的质量和安全。

据介绍,呼和浩特昭乌达哲里木高架桥项目作为全国首个高寒、高烈度地区的全装配式桥梁项目,其施工技术标准在国内尚属首次。该项目管理团队研发出了严寒地区市政桥梁成套施工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装配式桥梁预制构件施工技术、装配式桥梁预制构件工厂化建造技术、高精度预埋件加工安装与定位技术、装配式桥梁预制构件运输安装技术、预制构件吊装快速精确定位装配连接技术、装配式桥梁预制构件厂信息化管理技术、装配式桥梁建造阶段运用BIM技术。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的产能分析与标准化建设要求,项目建设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全预制拼装桥梁构件预制厂,实现了桥梁预制构件的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保证预制构件生产快速高效、质量可靠。装配式桥梁物联网云平台通过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预制构件生产流程中各个阶段的生产要素数据形成管控信息,对材料、计划、质量、安全、进度等实现动态管理,以及对工程成本的实时监控。昭乌达哲里木高架桥方案科学、工艺先进,为国内高寒、高烈度地区的预制装配式桥梁施工提供了工程实践的典范。

另外,呼和浩特市在道路桥梁养护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新材料。如使用的龟裂修复剂,是一种用于修补沥青道路表面龟裂的材料,具有易施工,耐高、低温,激活裂缝老化沥青等作用。网裂修复贴则具有高温不变形、低温不开裂、抗拉强度大、抗滑耐磨性好等特点,而且施工方便,只需对路面清扫——揭膜——铺贴三步即可完成。施工中无粉尘、可随意裁切及任意拼接材料,减少材料浪费,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施工后即可开放交通,无需养护、无需等待。两种材料结合使用后,经过车辆碾压与原路面融为一体,能够快速开放交通。

一桥通南北,一桥跨东西。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构建起“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的城市立体交通布局。金海高架桥的建设,实现了城区东西快速通行;巴彦高架桥的建设,实现了西部城区南北快速通行;昭乌达哲里木高架桥的建设,实现了二环高架桥、三环高架桥、金盛路的快速连通。

今后,随着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的投入使用,呼和浩特市将形成盛乐国际机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交通出行将更加便捷。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