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非遗焕新彩 舞龙启新程

——古路板龙灯节引客如潮

●本报记者 马妍 文/图

“二月二龙抬头,千人祈福盼美好。”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一早,新城区保合少镇古路板村就热闹起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路板龙灯节如期举行。祭龙神、看戏曲、观龙灯、游九曲、赏山灯……丰富多彩的活动寄托了村民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

据介绍,在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大青山南坡,有一座犹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半山腰的蟠龙山。受蟠龙山及神龙取水、神龙降雨等民间传说的深刻影响,当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在蟠龙山的龙尾处小井沟口,有一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形成的蒙汉杂居的小村庄,蒙古语称古勒崩白兴,意为三家村。后来蒙汉混居,演变成古路板村。几百年来,这个村的蒙汉村民共同生息、和谐相处、相互通婚、情如手足,形成相同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共同的龙文化,并且绵延不断,这就是一年一度的农历二月初二龙灯节。古路板村西有一座龙王庙遗址,据村里老人介绍,这处遗址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遗址西面,一股从蟠龙山流出的龙泉水蜿蜒流向村中,百年来,清澈甘甜的泉水流淌不息,绵延不绝地滋润着这里的人畜草木。遗址南,建于1929年的古戏台遗址,墙上色彩鲜艳的壁画依然可见。这一切,构成了古路板龙灯节深厚的龙文化底蕴。

“最初举办龙灯节主要是为了祈雨。在清朝乾隆年间,我们这个地方特别干旱,为了能够向龙王求雨,就在传说卧龙的地方建了一座龙王庙,并举行盛大的仪式。这个仪式被保留到现在,如今更多的是用来祈福。”古路板龙灯节非遗传承人卜有良说。

卜有良说:“我是古路板龙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我从18岁学习龙灯艺术,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对于传承了近300年的古老民俗,我始终抱着崇敬之心,从准备到出龙,一丝一毫不敢马虎。”

卜有良介绍,每年的龙灯节都会从农历正月二十三开始准备,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要经历组龙班、请龙、饰龙和卧龙四道程序。

3月1日17时许,记者看见龙灯节使用的龙被摆放在村内龙王庙广场最显眼的位置。

“宝贝,我们摸摸龙头和龙眼吧,希望你聪明伶俐。”市民董女士带着3岁多的儿子来到现场,不仅摸了龙头、龙眼,还从龙腹下绕行。

20时许,龙灯节迎来最重要的环节,只见十多名成年男子将卧在龙王庙前的龙抬了起来。村民巴特尔作为起龙人已经15年了,“用这样的方式给村民和游客带来欢乐,虽然有些累,但是很开心。”巴特尔说。

卜有良说,这个环节叫出龙仪式,整个出龙仪式需要先起龙,然后游九曲,最后去每一户村民门前送祝福。这一套程序必须严格按照传承下来的规矩进行。

在出龙仪式起龙时,鼓乐喧天、燃放爆竹、点燃旺火,十多个人合力起龙,围着龙王庙遗址正转三圈,再随着鼓乐声下山入村,到达九曲,最后来到每户村民门前送祝福。

新城区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初“敬龙祈雨,佑保丰收”的龙文化内涵逐渐衍生为多种祝福并存的“吉祥文化”。近些年,它逐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节日形态,体现出勤劳善良的中国人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