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生态牧场奏响富民曲 绿色产业绘就振兴图

——首府多措并举助力民营经济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本报实习记者 贾思敏 杨承昊

清晨的敕勒川草原薄雾氤氲,内蒙古侩牛农牧业有限公司的万头牧场里,佩戴智能耳标的安格斯牛正在享用科学配比的饲草。这个总投资2亿元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不仅是呼和浩特乡村振兴示范牧场,更是呼和浩特布局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呼和浩特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聚焦民营企业培育、生态养殖升级、产业链条延伸,构建起“政府搭牛棚、企业精饲养、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模式,让传统畜牧业焕发新生机。

在侩牛公司的智慧养殖中心,技术员轻点屏幕,调出一头编号为“KN00035”母牛的档案:出生日期、疫苗接种记录、每日增重等数据一目了然。信息部负责人刘怡然说:“我们自主开发的肉牛场管理系统‘优牛之星’为每头牛佩戴智能耳标,将牛只所有在牧场的信息全部录入系统,保证所有出场牛只可溯源。在喂养方面,对饲喂配方进行科学配比与加工,以达到标准化饲养,保证高端品种的品质与等级。”据了解,侩牛公司已通过RFID电子标签、5G网络及物联技术,实现软硬件智能化结合、数据自动抓取和分析,打造出一套智能化牧场资产监控体系。来到侩牛公司新建的牛场,棚内配备现代化养殖设备、智能自动化喂奶及清洗设备、TMR日粮自动饲喂设备、自动通风喷淋及保温系统、自动称重及分群系统等,不仅体现了公司精细化饲养的理念,更让每一头肉牛都享受着高标准的养殖待遇。如今,侩牛已经成为国产高端和牛top10供应商之一,并自主开发肉牛线上交易平台,“侩牛App”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致力于将更高品质的牛肉送上消费者餐桌。

“2023年底,我们成功衔接乡村振兴基金1500万元,建设3栋高端育肥牛舍,并于2024年投入使用,新牛舍设计存栏2000头,年出栏可达800余头。”执行经理李乾坤指着“民族民贸企业”的招牌介绍道,“公司每年都会在县里收购全株青贮玉米,为乡村振兴贡献民营企业力量。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和内蒙古大学李光鹏教授团队合作,共同承接了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并得到科技项目基金支持,公司已经连续两年得到牛羊调出大县奖补政策的奖励。”近年来,在政策扶持方面,呼和浩特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呼和浩特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聚焦8个方面推出29条“硬核措施”,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到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从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到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呼和浩特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汇聚了众多草业科研力量,包括32家科研机构和85个科创团队,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6个饲草新品种,并转化多个乡土草新品种,为肉牛养殖提供了优质饲草资源。在政企携手、产学研协同的发展模式下,呼和浩特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呼和浩特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基础不断夯实。建成农畜产品加工园区6个,入驻企业147家,和林格尔县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土默特左旗、清水河县、武川县获批自治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肉奶供应实现7年连增,肉产量达15万吨,奶产量220万吨;农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达到82个,占全市规上企业21.5%,较2021年增加38个。国家级龙头企业达12家,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新增绿色食品4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42个,区域公用品牌6个、企业品牌35个。

展望未来,呼和浩特将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向更高质量发展。内蒙古侩牛农牧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也将在这片沃土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呼和浩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