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呼和浩特:政策赋能乳业双雄 民营经济活力迸发

●本报实习记者 杨承昊 贾思敏

在呼和浩特市,民营经济正以蓬勃之势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乳都”的核心引擎,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依托政策红利与创新生态,持续巩固全球乳业领先地位,成为首府民营经济活力旺盛的生动缩影。

高效办事“护航” 打造乳业创新高地

虽然不是旅游旺季,但在上个周末9时到达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智造体验中心时,仍能看到排队进场的参观人群。

来自太原的王女士带着孩子小宇提前一天来到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是他们本次出游的重要一站。“周末时间短,但是想带孩子出来放松一下,到呼和浩特市比较快,而且听说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有很多适合孩子游玩的项目。”集大原高铁开通后,呼和浩特至太原只需3小时12分钟,较之前压缩了1小时56分钟。

走进智造体验中心,小宇立刻被大厅里的沉浸式全景沙盘所吸引。屏幕上,一群卡通奶牛正从敕勒川牧场“跑”进工厂管道,变成盒装牛奶“跳”进货车。穿过透明玻璃通道,站在离生产线仅两米的观景台上,纵览几十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齐头并进,最快的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40000包牛奶。小宇数到第20个就放弃了:“这也太快了,我都眼花缭乱了!”最让他感到震撼的是质检环节——每盒牛奶都要做“体检”,没有一盒牛奶能逃得过红外线机器人的“法眼”。经过全身扫描后,亮起的绿灯则是牛奶的“合格证明”,更是对消费者的品质保证。“原来是机器人‘医生’在保护我们!”小宇感叹道。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其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的日处理鲜奶能力达6500吨,是依托工业互联网、5G、BIM技术打造的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工厂;奶粉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是目前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数智化程度最高的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基地,年产能6万吨,可每年供应128万宝宝饮用。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蒙牛八期5G数字工厂则通过智能牧场管理系统和无人化生产线,实现全链条数智化升级,通过工厂“超级大脑”控制分离出来的一瓶瓶“每日鲜语”牛奶,每日可供600万人饮用。

产业创新发展的背后是呼和浩特市围绕“六大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领域建立重点民营企业库,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及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事项由1296项精简到405项,进入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城市行列。通过“蒙企通”平台,42名企业服务专员提供全周期咨询,政务服务事项98%实现“一网通办”、78%实现“全程网办”,753项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20个高频事项实现智审慧办。硬核政策“领航” 推动乳企走出去

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配套的奶源基地——优然牧业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奶牛通过集饲喂机器人、推料机器人于一体的智能饲喂系统品尝营养套餐,水足饭饱后走向无人挤奶机,在全智能挤奶机器人的操作下完成自动挤奶。与此同时,栏中已被自动清粪机器人打扫得干干净净。围绕“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的全产业链发展布局,优然牧业、赛科星等配套企业形成协同效应。优然牧业清水河种羊场不断提升奶山羊遗传品质;赛科星的性控冻精销量连续12年全国第一;蒙草集团推动20万亩优质饲草种植。

呼和浩特作为全球唯一同时拥有两家世界乳业10强企业的城市,将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置于“六大产业集群”突出位置,截至2024年,伊利、蒙牛分别列全球乳业第5、第8位,海外市场覆盖50多个国家。伊利在全球设立15个创新中心,紧紧围绕国际乳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整合国内外研发资源,布设涵盖全球领先研发机构的全球创新网络。截至2024年12月底,伊利全球专利申请总数、发明申请总量在世界乳业10强中排名第二名,中国乳业第一名,成为引领奶业振兴的创新高地。蒙牛收购妙可蓝多,打造中国奶酪第一品牌,并布局低温乳制品冷链体系,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列。

2024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营商环境优化、要素保障、金融服务等8个方面推出29条“硬核措施”。针对乳业这一支柱产业,专项政策《呼和浩特市乳业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伊利、蒙牛等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投资奖励、人才引进等支持。

前瞻布局“导航” 拓宽乳链新思路

着眼未来,呼和浩特市计划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通过发布重大项目清单吸引社会资本,并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致力于打造“营商环境高地”。伊利、蒙牛则瞄准2025年乳业产值2500亿元的目标,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和国际并购加速全球化布局。

政策土壤越肥沃,企业生命力越旺盛。2025年,呼和浩特市将持续以政策赋能、服务提质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计划建成投产伊利奶粉三期、奶酪三期,蒙牛乳铁蛋白深加工、九期奶粉,圣牧低温日产500吨乳制品等项目,开工建设优然牧业、蒙草集团饲草产业园,推动产业集群链式耦合发展,护航民营经济迈向更广阔舞台。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