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呼和浩特这场年轻干部座谈会走心又提气!

●本报实习记者 杨承昊

3月13日,备受关注的呼和浩特市“促进人口集聚16条”正式发布。同日,一场由市委召开的围绕年轻干部在首府快速成长、更好发展的座谈会也同步举行。一面是出政策放“大招”,一面是面对面听心声问需求。呼和浩特,正用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爱才、引才、育才、用才、惜才,为每颗“种子”量身定制破土路径。

会上,50位来自基层一线及教育医疗、科研创新等领域的年轻干部围坐一堂,畅所欲言。

“在首府生活习惯吗?”“工作中有什么困惑?”“有什么好建议?”“呼和浩特已经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乡。”“拼搏创业氛围很足,晋升通道也很畅通。”“在这儿能干事儿,也能干成事儿。”……会场气氛轻松而热烈,大家谈感悟、话使命、提建议,也深切体会到首府的信任与期待。这种“被看见、被听见、被托举”的尊重感,激荡出昂扬斗志。

“我来自湖北,但呼和浩特给了我实现航空梦的翅膀!”呼和浩特市现代信息技术学校教师夏季风的发言铿锵有力。多年前,他怀揣蓝天梦想在外拼搏,却被呼和浩特低空经济产业规划的蓝图所打动。如今,他带领团队攻克无人机技术难关,14项国家专利成为首府未来产业崛起的注脚。而像他一样,通过集中考录、定向选调和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扎根于此的年轻人,正以五湖四海的乡音,共同奏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首府的奋进乐章。

在回民区环河街街道,黄显婷的手机24小时为11个小区的居民开机。老旧小区水管冻裂,她顶风冒雪协调施工;温暖工程攻坚期,她坚守一线。“基层是离人心最近的考场。”这位“90后”社区书记的感悟,道出了首府育才之道的关键:把急难险重任务当作“磨刀石”,让年轻干部在招商引资主战场、项目建设最前沿、民生服务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只有在火热实践中壮筋骨,才能练就扛重担的硬脊梁。

重症监护室的电子钟记录着赵珊珊的“生死时速”:2022年新冠疫情吃紧时,她三天睡眠不足10小时,带领团队接管重症病人。“组织把重担交给我,我就必须成为那个‘兜底’的人。”2018年10月,赵珊珊通过人才引进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来到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从由空军军官转型为无人机领域科研教学骨干的夏季风,到扎根社区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黄显婷,再到重症病房与死神赛跑的赵珊珊……他们的故事,映照出首府年轻干部们“择一城而终一事”的赤子之心,更折射出呼和浩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城市胸怀。

呼和浩特对人才的珍视,不仅体现在“给位子”的魄力,更在于“搭台子”的智慧:定期开展专题辅导培训、对外交流活动充电赋能,实施“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构建起“选育用管”全链条保障体系……

产业落地之处,即是机遇生长之地。近年来,呼和浩特“六大产业集群”耦合成链、“五宜城市”交融塑城、“六个区域中心”协同聚势,为年轻干部提供了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开拓进取的创新氛围和广纳天地的干事舞台。此外,首府还研究出台了“促进人口集聚16条”“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等一系列政策,从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构建起全方位的保障体系,让干事创业再无后顾之忧。

从产业培育增加就业岗位,到岗位增多吸引区内外人才,再到人才集聚助力城市发展,呼和浩特“产业—人才—城市”路径的良性循环已经打通,年轻干部敢做敢闯的氛围已然成势。

春潮拍岸,破冰声声。俯瞰青城大地,创业热土没有旁观者,唯有追光人。这座城市给予奋斗者的承诺正在全国回响:在这里,每一份才智都不会被辜负,每一次攀登都会有所突破。

从“孔雀东南飞”到“八方凤来仪”,呼和浩特正以辽阔胸襟,拥抱每一个向往星辰大海的游子。当年轻干部们带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奔赴各自战场,青城的人才故事,才刚刚翻开惊雷滚滚的序章。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