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读书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探索中国经济增长新途径

■林彤

经济的兴衰意义重大。兴则就业机会增多、民众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衰则会导致失业上升、消费萎缩、企业困顿,影响社会发展的信心与活力。经济兴衰关乎国家的实力与未来,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面对逆全球化、地缘冲突、工业4.0、第三次能源革命、产业转型与区域竞争,我们该如何走向革新?2024年3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郑荣华力作《经济的兴衰》问世。

该书是一本对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转型等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和价值的经济学著作,分上下两部分,共40万字。上部分主要以宏观层面为背景,讲述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何利用地缘经济实现全球化目的,故事生动,代入感强。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紧紧抓住经济与政治两条主线,从制度、技术、产业、市场等方面编织出一张缜密而系统的经济图谱,总结出经济的兴衰即是国家的兴衰。

下部分,作者针对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进行了深度剖析,从经济、社会、制度之间的耦合逻辑,击穿地租与增长、市场与产业、干预与转型等错综复杂现状,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譬如说,在级差地租与城市增长动力部分,作者认为,土地经济本身并无对错,关键是必须通过土地运营以发挥土地的持续价值,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根据马克思的土地经济发展观,不同的土地通过不同的持续投入能创造更高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是通过科学投入与土地承载的产品得以转化,因此,地方政府不能把眼光局限于通过土地出让收入来维持财政支出,而应关注公共投入的边际效用价值以及如何让商品化的土地衍生产品、持续创造价值。

作者结合多年从事经济工作的观察、实践和总结,以及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对大量数据和案例的分析,整理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以合肥、杭州、苏州、佛山、长沙等城市案例和国际城市发展案例,以及经济学理论为依据,提炼出了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转型之路。作者打破了固有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以经济学原理套国家治理的思维方式,为应对逆全球化、全球经济衰退、地缘冲突等危机,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提出了经济学理论依据和可行性发展方案。

该书从多角度解读世界经济格局与未来应对策略。由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与中国地缘经济主张、应对策略展开论述,从宏观角度勾勒出当前世界大国竞争格局。作者指出,当前逆全球化、第四次债务危机、供应链危机等正席卷而来,机遇也在悄然酝酿。谁能在这次危机中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风口,就意味着谁能在下一个阶段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已错失前几次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今后能否实现逆风翻盘,在此一举。并据此详细剖析了中国为抓住此次机遇提出的“双碳”“双循环”以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蕴含的发展信号,整理出中国的经济优势和现存问题。作者还以经济学理论和国外成功案例为依据,从中观、微观角度总结国内城市经济增长遇到的城市蔓延、土地供给和需求能力下降、公共投入边际效用递减等问题,提出土地财政向产业财政转变的新思路;进而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给出产业集聚、集群、孵化、创新链打造等一系列发展方式,指出其实现条件、路径,以及政府在其中应起到的作用,并对以合肥、杭州、苏州、佛山、长沙等城市为代表的现实案例及数据进行解读,对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书中,作者重述了15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强国的关键操作,提醒我们,工业生产一旦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绝对影响,就会转化为商业资本势力。当前我们已经走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是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因此,作者强调,提高创新水平、加强科研投资和科研力度、打破技术壁垒等,将是中国解决现实问题与展望未来的重要出路。

当前逆全球化、第四次债务危机、供应链危机等正席卷而来,机遇也在悄然酝酿。不论是站在个人角度,还是整个国家、社会的角度,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我们都需要更加清醒的认知,更加慎重的决策。经济的兴衰发展,背后自然有其推动的缘由与逻辑,早明白就能早应对。

此外,书中涵盖了全球趋势与应对策略、城市增长动力与土地财政、产业转型方法与路径等内容。作者深入浅出,通过富有故事性的表述形式,以及具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寻找经济增长点,生动有趣,可读性较强。

(据《内蒙古日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