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成玉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从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来看,唯有“清明”一词,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形容词来定义自然节气的。它兼收并蓄,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祭扫,以及上巳节的踏青、郊游、饮宴等习俗,最终演化为一个悲喜并存、天人合一,涵义隽永、情愫浩繁的传统节日。这一词语蕴藉着“天晴气朗、气清景明、清爽明净、清洁明丽”等含义,给人以提振精神、蓬勃向上之激励。
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清明时节,太阳已从零度出发,又开始新一轮回归年运动,沿黄道运行15度,在春分后的15日,缓缓驶入春天的第五站——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之意。草萌萌以吐绿,木芃芃以向荣,花欣欣而绽放,水浩浩而流淌。万物吐故纳新,山河锦绣辽阔。“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诗句,正是清明时节景致物候的生动写照。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乡村的黑色路面,城市苍松翠柏的陵园,皆涌动着络绎不绝的缱绻。这个特殊的日子,将荒冢的寂寞、城市的喧嚣、世人的虔诚连成一线;生与死将要对话,情和思默默见面。“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人们大多都在清明节祭祖扫墓。
追根溯源,清明扫墓是秦朝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相传至今。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南方地区,“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宋欧阳修《采桑子》)到处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此时的祖国北疆,春光荡漾,桃李绽蕾,杨柳泛青,紫燕斜飞,田草萌芽。这是一个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时令节气。在熬过冰天雪地、折胶堕指的凛冽寒冬,又经过春分前后那接踵而至的倒春寒后,人们在这气温迅速攀升的时节,逐渐把生活重心从室内移向野外。载着美好的心情,三五成群,身着便服,由高楼广庭结伴郊外,徒步踏青。听风沐雨、遥放纸鸢、折柳插门过清明。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北方地区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潜伏于天边的冷空气仍伺机欲动,大风寒潮降温会随时组团袭来,天气冷暖多变,人们要谨慎防御低温、防护晚霜冻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清明,又是一个参伍错综,矛盾交织的祭祀节日。“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岁月老人把生命的来去与情感的割舍,同时安排在一个日子,将宏阔广大的自然与生存其中的人类糅合于一起。“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深情的追思祭悼和着热烈的奔放欢快,流淌在春风拂煦的高天阔地间。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春夏秋冬,蕴藏着自然变化的亘古定律;日月运行、物候变幻的风霜雨雪,哺育着众生浸透人间的烟火之心。慎终追远、习俗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幸福的未来;回望缅怀、哀思感念,是为了铭记先辈的恩泽,不忘人生来路。
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在无常中去延伸短暂而漫长的生命,确保每一个日子不空洞不荒废;即使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在同一片天空下,何其幸哉!
寒暑往来,兴衰循环。清明节生物有三候。
一候桐始华。白居易《桐花》诗曰:“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桐者,乃白桐耳。春和景明,惠风和畅,白桐花开,清芬怡人。盛开之烂漫,落英之缤纷,给人以一种元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其所蕴含的欣悲交集、盈虚有数的辩证含义,耐人寻味。
又五日,二候田鼠化为鹌。阳春布德泽,园柳变鸣禽。三月春光,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田鼠乃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不只是鸣叫的鸟换了种类,每一种生命在不同的时序里皆各有归属。此时,至阴之物田鼠因阳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取而代之的是至阳之物鹌鸟频繁出来活动。这此消彼长的时令物象,顺应了大自然的变化。
再五日,三候虹始见。清明去踏青,天空见彩虹。虹为阴阳交会之气。时在仲春,阳气持续上升,雨量逐渐增加。“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的天空,日穿雨影,光一折射,虹则生焉。此时,徜徉在平畴沃野或登楼眺望,感天高地迥之夐远,叹宇宙浩渺之无穷。
人生天地间,且行且看且从容。不论地位北斗之尊,还是财富堆金叠玉,抑或本领盖世无双,有三样东西无法挽留:生命、时间和爱。清明节扫墓踏青,是一次高规格的文化熏陶,也是一次强阵容的心灵洗礼,从而道出一个简朴而寻常的真理: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赢家。沐浴温暖的春阳,拥抱和煦的春风,吮吸甘甜的春雨,让每个人将爱的薪火点亮,从平常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起居中,把日子煎炸得活色生香,将生活咀嚼得有滋有味,方为生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