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电子烟暗流:从校园周边门店到微店的未成年人“果味”围猎战

●本报实习记者 杨承昊

电子烟雾裹挟着蓝莓、西瓜的甜腻气息,正悄然渗入呼和浩特青少年的生活圈。从2017年呼和浩特市家长曝光小学周边文具店售卖“糖棒棒”电子烟,到2021年玉泉区开出全市首张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罚单,青少年吸食电子烟现象屡禁不止。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电子烟管理办法》明令禁售果味烟弹、强化线上监管,但部分商家仍通过“抽屉交易”“盲盒混装”“暗语引流”等方式突破防线,加之青少年对电子烟危害的认知模糊与猎奇心理,更让这场健康保卫战陷入拉锯。当“水果糖”外衣下的尼古丁依赖、肺部纤维化危机与黑色产业链相互交织,守护“无烟青春”亟须穿透迷雾的利剑。

校园周边门店藏匿“果味”烟弹,学生成隐形消费者

记者暗访发现,尽管国家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但呼和浩特个别校园的周边超市、小卖店仍暗中向学生兜售果味电子烟。在部分门店的货架上陈列着蓝莓、西柚、绿豆沙冰等口味的电子烟,而在其他门店,则需要一些“暗号”店主才会将电子烟从抽屉中偷偷拿出来,价格从39元至298元不等。一名店主坦言,这类水果味烟弹因“口感清新、隐蔽性强”,尤其受青少年青睐。近年来,执法部门多次清理校园周边网点,但仍有个别商家通过“藏匿柜台”“临时缺货”等话术规避检查,甚至以“一次性能抽500口”为卖点吸引未成年人。

“只要不穿校服,很多店都卖给我们。”呼和浩特某中学学生小张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以前曾在校门口便利店购买果味电子烟,“老板会把烟弹藏在收银台下的抽屉里,看到学生模样的顾客就主动推销,不过现在不卖了。”另一名初三学生小刘透露,他曾因好奇尝试西瓜味烟弹,随后逐渐上瘾,“最多时书包里藏了10多支各种口味的电子烟,抽完就头晕,但却停不下来。”

家住回民区的赵女士曾在整理女儿书包时发现电子烟,震惊不已。女儿向她坦言,自己从初二开始接触果味电子烟,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吸食,柠檬味、草莓味、西瓜味都试过,味道像糖果,根本意识不到危害。而赛罕区的蒋女士也曾发现六年级的儿子购买伪装成水果糖的电子烟,包装无中文标识,“孩子说文具店老板告诉他这是玩具,吸一口能吐出香味烟雾。”微店、社交平台成“灰色通道”,监管面临新挑战

在相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下,许多商店已经下架了电子烟。线下渠道受限后,线上交易成为更隐蔽的入口。记者在社交平台检索后发现,标注“电子烟配件”的微店通过微信转账销售果味烟弹,用其他物流信息模糊商品内容。一名代购大学生透露,卖家常以“潮流玩具”包装产品。

记者在某视频平台评论区发现,草莓、西瓜等表情符号实为销售暗号。添加微信后,卖家发来5个品牌、20多种口味的烟弹清单,全程未核实买家年龄。电商平台搜索“雾化器”后,页面出现“水果电子雾化杆”等商品,客服引导买家至微信交易,声称“每天卖出百余单,外贸货来源稳定。”这也为现在学会网购的青少年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

甜蜜陷阱背后现健康危机,电子烟危害远超想象

电子烟披着“时尚无害”的外衣,实则暗藏多重健康威胁。

尼古丁成瘾与大脑损伤:青少年接触尼古丁易引发学习障碍、焦虑及脑发育损害。市面上的果味电子烟中尼古丁含量多为2%—5%,部分超标产品实际浓度更高。

致癌物与肺部损伤:气溶胶含甲醛、亚硝胺等Ⅰ类致癌物,调味剂中的2,3—丁二酮可致“爆米花肺”,患者肺部逐渐纤维化。

诱导传统吸烟:据调查,一些青少年因电子烟成瘾后转向卷烟。高中生李某坦言,首次接触电子烟后“觉得吐烟圈很酷”,最终发展为传统烟民。

许多青少年由于缺乏分辨能力,加上电子烟“果味”“无害”“方便”的“外壳”,导致他们缺乏健康与安全意识,“随时拿出来抽两口”成为“潮流”。

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挂职副院长陈天明指出,未成年人呼吸系统未发育完全,吸入不明雾化物将导致肺功能受损,“即便宣称‘无尼古丁’的口腔喷雾,其气溶胶仍含重金属和致癌物,长期使用可对未成年人健康造成类似吸烟的严重危害。”

执法升级与漏洞并存,守护成长需多方合力

面对乱象,呼和浩特近年来持续加大打击力度。2021年,玉泉区一家电子烟体验店因向未成年人售卖烟弹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2000元,成为全市首例罚单。然而,部分商家仍心存侥幸。内蒙古大学法学院讲师段程旭博士指出,由于违法收益回报较大,现行处罚力度则较小,不足以形成威慑,需进一步强化溯源机制,加强常态化巡查。呼和浩特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风家教传统文化指导团”副团长王忠诚则呼吁要家校联动,通过案例警示与健康课程,筑牢未成年人心理防线。在这场与“隐秘诱惑”的较量中,法律利剑、技术监管与社会共治缺一不可。唯有斩断利益链条、填补监管盲区,才能真正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