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小蘑菇托起农民致富梦

本报讯(实习记者 吴香凝 通讯员 杜宜娟)4月14日,记者走进土左旗善岱镇善岱村蘑菇种植基地2号大棚,只见菌架上层层叠叠的香菇簇拥成团,工人们戴着棉布手套,食指轻压菇柄根部,手腕轻旋间,巴掌大的香菇稳稳落入筐中。“用专家教的‘旋采法’采摘不伤菌丝,采完这茬儿3天后又能冒新菇!”村民边采摘边向记者说。

与2号大棚采收盛景相映成趣的是8号大棚里涌动的科技热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国琴手持菌棒正在开展“沉浸式教学”。“像这种出菇过密的菌棒,必须及时间蕾。”孙国琴指尖轻点菌棒上拥挤的菇蕾说,“每个菌棒保留8到15个优质菇蕾,间距保持两指宽,这样长出的香菇品相好、肉质厚。”

“我们把科技特派员培训的知识用在基地的种植加工上,大大提高了基地的产量和蘑菇品质。目前,善岱村已建成蘑菇大棚131栋、生产线两条、烘干车间两个,蘑菇日产能达到5000—6000斤,年产能达到150万斤左右,吸纳村民就近就业50余人。此外,善岱村蘑菇基地从菌棒制作、灭菌接种到出菇管理都有专家全程指导,朵大、菇厚、松脆可口的善岱蘑菇深受市场欢迎,远销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善岱村党支部书记胡占军说。

“今年基地引进了香6和610两个新品种,这两个品种都很适合在本地种植,对今年的销售和产值都非常有利。”说话间,胡占军拾起一朵香菇轻轻擦拭:“别小看这蘑菇,它托起的可是乡亲们的致富梦。”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