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云艳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方中心”)创建于2022年,由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呼和浩特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三方联合共建。它不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的坚实后盾,更是推动内蒙古农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及输出基地的核心枢纽。记者从呼和浩特市科技局获悉,作为京蒙科技协作的“桥头堡”,北方中心历经近两年的实体化高效运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强化产业根基,紧密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增产增收的迫切需求,积极部署并推进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建设成果斐然。
科技支撑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北方中心在呼和浩特市推广应用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创无膜化种植玉米亩产1200公斤的高产范例,为解决地膜污染提供了路径。据不完全估算,如在全市推广无膜化密植技术,将节约地膜补贴、购买及回收费用1.2亿元,该技术本土化用于全株青贮玉米生产,实现绿色低碳生产和亩均增产1.4吨,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针对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干旱缺水、马铃薯土传病害严重、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引进马铃薯品种13个,并在武川县和四子王旗进行了适应性筛选,筛选出了适合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种植的品种3个,结合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节水节肥10%以上,每亩增产10%—30%。
引领都市农业发展 支撑首府菜篮子建设
北方中心致力于支撑首府菜篮子建设,加快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针对呼和浩特市设施温室中番茄潜叶蛾频发的问题,制定系统的潜叶蛾治理技术方案及配套措施,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针对设施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引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农药施用技术,结合先进的黄瓜嫁接技术,提升作物的抗病性和产量;引进耐寒抗旱新优花卉品种140个,研发新优耐寒抗旱花卉植物引种筛选与繁育技术,累计扩繁优质种苗10万株,选育地被菊新品种“黄灿灿”,并研发配套栽培技术和示范推广。
架起产学研桥梁 激发创新活力
北方中心作为院地合作的桥梁,积极推动驻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开展产学研合作。共授权专利42个,涵盖农牧业多个前沿领域;制定地方标准7项,规范技术操作流程,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助力产业规模化发展;出版专著6部,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涉及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养殖系统,助力企业提升运营效率;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2个,提升产量和品质,增强适应性和抗逆性,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农民增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孵化内蒙古中农北方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服务内蒙古中农蒙燕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内蒙古中农绿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打造集饲草料、育种、养殖、防疫、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农联(内蒙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政企科产推”深度融合;发起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内蒙古兽药产业协会”和“内蒙古中农土壤生命科学研究院”。这些成果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聚焦科技创新成果 推动应用高效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与市场的关键纽带,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推进,更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北方中心马铃薯品种示范及生产技术提升项目成功筛选出中薯27、中薯早35、中薯49三个优质品种,并通过专家讲座、技术培训等方式,让先进技术走进田间地头,得到种植户广泛认可。全株青贮玉米无膜密植滴灌高效生产技术推广至两万亩,实现了玉米产量与质量双提升,不仅满足了奶牛养殖业对优质饲料的需求,更实现了绿色低碳生产,取得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这些技术成果的高效转化,切实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科技进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草46号紫花苜蓿新品种的成功转化,是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升级的典型范例。2024年,该品种繁种实施许可权以30万元的价格转化至内蒙古正实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草46号在土默川平原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凭借高产量、高品质的优势,大幅提升了企业种植效益,带动企业产值显著增长。这一转化不仅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更推动了区域草种业发展。它优化了当地饲草产业结构,吸引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创新与产业要素有机对接,同时也规范了技术交易流程,为后续成果转化树立了标杆。
桑根达来麻叶荨麻新品种的转化同样成果斐然。经过近20年研发,内蒙古首个荨麻属植物新品种桑根达来麻叶荨麻成功问世,并以30万元的价格将许可权转化至内蒙古源牧草业有限公司。未来三年,该公司计划种植300亩,并将配套建设草产品加工车间,预计年生产产品3万吨,出栏育肥羊10万只以上,实现节本增效600万元。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地方畜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规模与竞争力,促进了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为其他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成功示范。
致力人才引进 构建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构建北方中心致力于打造宽领域、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与创新团队,通过呼和浩特市科技局支持的5个技术平台柔性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内外31个专家团队(其中科技局12个)、研究骨干400余人(科技局研究骨干137人),构建了完善的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该体系聚焦内蒙古特色产业,组建产业专家技术服务团队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有效推动了农牧业领域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为满足呼和浩特市及内蒙古自治区在农牧业高新技术应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及乡村牧区产业振兴等重大需求,依托“全株青贮玉米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优质饲草提质增效加工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等12个科研项目,积极引进涵盖草(种)业、粮食增产、都市农业、肉牛肉羊产业、农畜产品加工、智慧农牧业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助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北方中心将聚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持续推动将“一区十二基地”建设布局纳入盟市重点工作,统筹整合中国农科院在内蒙古的科技力量及资源,助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北方中心的创新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成果优势、平台优势,站在解决区域重大农牧业产业技术问题的高度做项目,为内蒙古自治区粮食稳产保供、草原草业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