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永刚 文/图
6月21日、22日,呼和浩特市永盛钱币博物馆引进上海匡时2025春季拍卖会珍品全国巡展首登呼和浩特。本次展览汇聚400余件历代钱币艺术精华,以清代川炉孤品钱树、嘉庆宫钱等馆藏级重器为核心,为青城献上一场穿越千年的钱币艺术盛宴。
百年孤品 震撼回归
领衔展出的清代川炉大型花钱钱树(一对两支),堪称“中国钱币史活化石”。此钱树形体硕大,通高56.5厘米,造型优美、纹饰华丽,线条流畅且完整成对,花钱字口犀利如斩,地章细腻。钱树上列骑鹤仙人及八仙人物,取八仙庆寿之意,八仙间装饰祥云蝙蝠并以昂首双龙结尾,整体纹饰刻画传神,寓意吉祥之极。
树上花钱两两成对,自上而下为金钱纹镂空花钱、八宝纹花钱、“一品当朝”背“千云祥集”花钱、“国泰民安”背“天下太平”花钱、“吉庆平安”背“福禄寿喜”花钱,其中,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及一品当朝千云祥集实为稀见之品。川炉钱树存世稀少,钱树完整成对者仅此一对,民国资深钱币大家赵权之经典旧藏,附带出版及多位名家拓本题跋,极为难得。
宫钱典范 皇家气象
同场亮相的清“嘉庆通宝”背“天下太平”大型宫钱,以63.3mm直径、140.8g重彰显皇家气度。“嘉庆通宝”背“天下太平”大型宫钱,为清朝嘉庆年间所铸造的庆典宫钱。清代宫钱,正面铸年号,背面铸天下太平,一般在庆典时用于装饰、布局、礼赠、挂坠等用途。六炼精铜质地金黄,文字规整庄重,与民间粗铸品云泥之别。
据介绍,清代天下太平钱,很早就见于著录。如清代钱币学家鲍康所著的《大钱图录》 就有收录,并考证“奉先殿所用各袱四角皆坠此钱,遇列圣生时,则更易新建元铸者。”意思是故宫奉先殿里的包袱上都坠着这种钱,每到先皇驾崩,新帝即位则改铸新的年号天下太平钱以顶替。从存世的清朝天下太平钱来看,版式多样,工艺不齐、质量悬殊,但真正符合宫钱标准的却不多见,绝大部分是地方官铸或民间翻铸、仿铸。由于宫钱为皇家所用,铜质至少达到六炼,颜色金黄,抚之细润;式样必合规制,大小、文字必经严格审核;铸造不惜工本。
江南雅韵 凝于方寸
此次巡展特设“苏韵”专题呈现清代苏炉花钱艺术,以平安吉庆刻花钱、驱邪降福钟馗钱、渔樵耕读花钱等精品,展现江南民俗生活美学。方寸之间融汇吉语、信仰与文人意趣,见证清代“洋铜”精铸工艺巅峰。
官铸苏炉花钱在清代中期开始流行,清晚期又有短暂流行,苏炉花钱涉及婚丧嫁娶、农林牧渔、诞辰祝寿、开业立业、驱邪祛病,多以吉语、道教文化、年画为主要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多为“讨口彩”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江苏地处江南,是清代的重要经济文化大省,清代江苏铸币钱文书法行云流水、风流倜傥,铸造工艺精美,铜材大多使用“洋铜”。苏炉花钱的文字、纹饰、工艺、材质较之行用钱更进一筹,形制也是多种多样,有异型挂花、外八角、内八角、四决四出、方孔、圆孔等等。苏炉花钱以其铸造工艺精美、文字秀丽、寓意极佳,深受人们青睐,一时间形成了流行的风气。
此次巡展既是南北钱币文化的对话,也是草原文明与中原匠艺的碰撞。大盛魁古建作为清代商道文化地标,与百年钱币珍品相映成辉,观众可在此感受“方寸之间见乾坤”的收藏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