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党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水河县北堡乡:

乡野微光映初心

●本报记者 梁婧姝 通讯员 王尧

走进清水河县北堡乡党群服务中心,马浩洋的办公桌上摞着厚厚的政策汇编。低保办理看似简单,实则却是一项精细活。当她发现村民李大爷因年老体弱、子女不在身边、不了解政策时,主动上门,耐心为老人讲解申请流程,手把手帮老人整理材料,最终让李大爷顺利享受到低保待遇。看着老人用颤抖的手签下名字时泛红的眼眶,马浩洋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多跑一里路,就能点亮一盏灯”。

夜幕下的北堡乡阳湾村,70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回家的路。驻村第一书记包春林仍记得初来时的景象:村民夜间出行深一脚浅一脚,摔跤扭伤时有发生。这位来自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干部多方奔走,既争取政策资金,又联络爱心企业,硬是把“亮化工程”列入民生实事清单。如今村民们在灯下拉家常的场景,让包春林十分欣慰:“群众的笑脸,就是最美的驻村答卷”。

危房改造工作,一头系着政策落实,一头系着群众安危。北堡乡经济发展和建设办工作人员张娱通扛起了村民“安居梦”的重任。在危房改造前期,他逐户排查,详细记录每一户危房的情况,建立起完善的档案。面对暖泉村村民王阿姨因担心费用而不愿改造的顾虑,他多次上门,耐心地讲解政策:“阿姨,国家有补贴,您不用担心钱的事儿,安全最重要!”施工期间,他更是风雨无阻,紧盯每一道工序,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当王阿姨摸着新房的玻璃窗找他合影时,他笑得比谁都甜:“听见雨声再也不心慌了,值!”

在田间地头,在农家院落,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马浩洋用脚步丈量民情,包春林用实干破解难题,张娱通用匠心筑牢安居梦。他们如同散落山乡的星火,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璀璨光芒——没有豪言壮语,却把“为人民服务”镌刻在每一件民生小事上;不求惊天动地,却用点滴奉献温暖着北堡乡的春夏秋冬。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