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老街改造要“靓”也要“质”

●王英

牛街盛装归来,立体绘画墙与现代牌匾交相辉映,昔日市井烟火与崭新风貌相拥,人潮如织的热闹景象,正是人们对这条美食老街焕新期盼的真切回响。不过,也有人担忧改造之后,那些沉淀了风味的特色小店,会被不断上涨的成本与千篇一律的快餐连锁品牌挤压得无处容身。事实上,街市升级改造,不仅要让街巷“靓”起来,更要让内里之“质”沉淀下来。

牛街作为呼和浩特独具代表性的老街巷之一,改造的“靓”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精心设计的外立面与牌匾,如同城市为旧街巷换上了一身得体新衣,不仅改善了环境,更重塑了街区形象。对游客而言,这是耳目一新的打卡吸引力;对本地居民来说,则是日常烟火里焕发的新生光彩。如此提升门面,是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一步。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改造如果只停留在“靓”的层面,若醉心于视觉消费的浅层满足,而忽视业态与文化的深层质量,则无异于舍本逐末。众所周知,街巷提升改造会带来新的商机,也会推高租金成本,而那些小本经营、承载着独特风味的老店,很容易在商业浪潮中黯然退场。例如成都宽窄巷子、西安回民街等,改造后游客数量激增,可不少本地人却表示,店铺虽然漂亮了,但熟悉的老味道却越来越少了。对于呼市人来说,牛街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充满地方特色与鲜明文化内涵的匠人小铺,是藏于市井烟火中的老味道。倘若,大同小异的连锁品牌取代了老店铺,老街便会成为毫无特色的“美食主题街”,其灵魂也会荡然无存。

因此,“靓”是起点,“质”才是归宿。牛街改造的终极目标,是打造能代表呼和浩特餐饮文化的地标,而这份代表性,恰恰根植于那些不可替代的特色味道与市井人情之中。守护这份“质”,需在规划之初便将文化传承与业态保护置于核心位置。不妨探索租金调控机制,为那些承载文化记忆的老店、特色店预留生存空间;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扶持政策,让老味道后继有人;在招商环节精心挑选,严控同质化快餐泛滥,鼓励那些有故事、有风味的独特餐饮扎根。

老街巷改造,从来不是简简单单的以“新”换“旧”。真正的智慧与诚意,在于让旧日美好与新时代气象在烟火深处相拥共生。我们喜欢看到牛街人来人往,更期盼每一块牌匾后,仍有那份热气腾腾、滋味绵长的传统味道在静静等待,那些沉淀着呼和浩特人记忆的独特风味,仍能留存于闹市烟火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