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敕勒川妈妈学堂”:温暖北疆扬帆国际

●本报记者 冯燕平 李海珍

在呼和浩特,有这样一个充满温暖与力量的女性社会公益组织——呼和浩特市巾帼志愿服务协会。该协会以“铿锵玫瑰”的姿态,在理论宣讲、助学帮教、法律维权等10大领域精耕细作,上万名巾帼志愿者的足迹遍布北疆城乡。她们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成为困境儿童的“爱心妈妈”、孤寡老人的“贴心女儿”,更是文明城市中那道最坚韧也最温柔的风景线。而在众多璀璨星光中,“敕勒川妈妈学堂”以其精准赋能与国际拓展,照亮了无数女性的就业创业之路,也架起了中蒙友好交流的桥梁。

走进呼和浩特市巾帼志愿服务协会,满墙的就业创业成果展示令人瞩目。“敕勒川妈妈学堂”作为协会的核心项目,自2021年创办以来,就致力于为宝妈、陪读妈妈、失业妇女、就业困难妇女等人群提供就业创业帮扶。

“女性是家庭的‘圆心’,也是社会治理的‘柔性力量’。”呼和浩特市巾帼志愿服务协会会长、呼市丽妍美容美发学校校长王佳敏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所以“敕勒川妈妈学堂”以“授技”促“赋能”,以“育人”传“爱心”,开启了一条“公益+教育+就业”的融合之路。

学堂为学员们免费提供美容、化妆、小儿推拿、中医疗养等技能培训,通过为期2个月的系统技能与综合素质培训,帮助学员实现就业创业梦想。学堂承诺,毕业后为学员推荐就业或帮扶创业。这一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敕勒川妈妈学堂”成为了呼和浩特广大女性口中的“就业创业娘家人”。

学堂开办至今,已点亮1952名妇女的人生新程,其中1102人成功就业,305人成功创业。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女性重燃生活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动人故事。

在王佳敏看来,技能培训只是基础,“育人”才是公益的深层目标。学堂将感恩教育、家风建设融入课程,组织学员参与敬老助幼活动,让“受助者”转变为“施助者”。这种“双向奔赴”的公益模式,让女性在自立的同时,更懂得回馈社会,形成爱的良性循环。

“敕勒川妈妈学堂”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2023年3月至2025年6月,“敕勒川妈妈学堂”已为蒙古国妇女举办了9期“中医康养技术”专业培训,近百名蒙古国妇女参与其中。18名学员学成后在乌兰巴托、额尔登特等城市开店创业,39名学员成为了当地中医康养、美容养生行业的技术骨干。

2025年,学堂又引入“小儿推拿、徒手调理”等独家技术,让更多蒙古国学员习得“中国好手艺”。这种“授人以渔”和“人才共育”的志愿服务实践,为蒙古国培养了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改善了当地女性的就业状况。

蒙古国学员恩和玛是第一期“敕勒川妈妈学堂”的受益者,学成归国后,她在乌兰巴托开了一家中医美容店,生意兴隆。看到身边许多女性就业困难,生活也不宽裕,便主动化身桥梁:“每一期我都带七八名女性来学堂学习。”恩和玛说,技术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为更多蒙古国女性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些学员回国创业就业,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学堂学习到的中医美容康养技术,在蒙古国非常受欢迎,客户对我们的服务十分认可。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员前来学习,实现长远发展。”

2025年6月19日,蒙古国学员珠拉手捧毕业证书,眼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她学习的是中医美容技术,渴望回国创业。“中医美容技术在蒙古国非常受欢迎,市场需求很大,希望通过我在学堂学习的新技能,回国后能够开拓一片新天地。”珠拉说。

2025年5月,呼和浩特市巾帼志愿服务协会开展了“丝路心相通,妈妈爱无界”困境儿童“互结对,共关爱”帮扶项目。呼和浩特“敕勒川爱心妈妈”与蒙古国“库伦爱心妈妈”分别结对关爱对方国家的10名困境儿童,让“妈妈的爱”跨越国界,成为中蒙两国“民心相通”的生动见证。

从呼和浩特社区到乌兰巴托街头,“敕勒川妈妈学堂”的故事还在继续。呼和浩特市巾帼志愿服务协会以无私的奉献和不懈的努力,为女性搭建了成长的阶梯,为社会播撒了爱与希望的种子。这些善举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海洋,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必将在未来继续书写更多动人的故事,让巾帼志愿服务之花在敕勒川大地及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