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文 王劭凯 闫鑫/图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各级乌兰牧骑充分发挥贴近基层、掌握需求的优势,用民族歌舞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为群众献上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心贴大地 草原艺彩焕华章
6月29日,呼和浩特市乌兰恰特大剧院华灯璀璨,伴随着开场舞蹈《牢记嘱托再出发》,第十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盛大启幕。来自全区各地的19支旗县乌兰牧骑队伍,约1050名演职人员齐聚一堂,为观众带来极具北疆特色的演出。
本届艺术节亮点纷呈。6月30日起,19支乌兰牧骑队伍深入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昭君博物院等景区,开展了“送欢乐·送文明”走基层演出,让市民、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沉浸式感受北疆文化。7月4日至7日,内蒙古自治区100余个国有文艺院团在呼和浩特市群星剧场、乌兰牧骑剧场举办新人新作比赛,以声乐、器乐、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集中展现内蒙古文艺创作的新生力量。
7月3日下午,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热闹非凡。来自通辽市霍林郭勒乌兰牧骑的60余名队员为市民、游客带来精彩的演出。舞台上,队员们用柔美的舞姿、动人的旋律、嘹亮的歌声尽显艺术魅力:舞蹈《草原儿女》展现草原儿女风貌;马头琴齐奏《归来的马》勾勒草原风光画卷;男女声二重唱《天边》、大合唱《永远的乌兰牧骑》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作为乌兰牧骑的一员,每次演出我都很激动和自豪。”霍林郭勒乌兰牧骑队员郎朗说,“面对群众热切的目光,我能真切感受到大家对演出的渴望和信任,群众的笑容、掌声让我们充满力量。”
守正创新 北疆文脉涌活力
近年来,首府各级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创作出一批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以传承与创新书写北疆文化亮丽篇章。
2024年年初,呼和浩特乌兰牧骑联盟正式成立,整合全市各级乌兰牧骑及文艺院团资源,构建“专业艺术人才库”与“艺术专家库”双平台,为繁荣发展首府文化事业、传承创新北疆文化注入了新活力。联盟汇聚了来自全区的文化文艺战线优秀人才,为提升创演质量、推出精品力作创造了高效交流空间。“联盟的成立,让分散的星光汇聚成河。”呼和浩特乌兰牧骑联盟首任主席乌日格希拉图表示,过去排演大制作演出常受限于人才和装备等条件,如今通过联盟调度实现了优质资源互补共享,精品创作如虎添翼。
联盟的创新与科技赋能革新了表演体验。在表演形式上,通过科技赋能带来颠覆性体验。“我们新排的作品《凌云》,融合了马头琴、呼麦等传统元素与现代说唱、电子音乐,在年轻人中反响特别热烈!”霍林郭勒乌兰牧骑队员郎朗分享道。
联盟的聚合效应深刻重塑了创作生态。在此次艺术节的舞台上,土左旗乌兰牧骑以扎实功底与创新表达斩获多项殊荣,歌曲《草原之光》、阿卡贝拉《五彩土默特》及群舞《不忘》获表演二等奖;民乐合奏《喜乐三重韵》、民乐弹唱《土默特·天籁合鸣》获表演三等奖;在新人新作比赛中,队员包春明创作的歌曲《草原之光》获表演三等奖。
在不断发展中,呼和浩特市将推进乌兰牧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总结为:聚焦文艺创新,深化“学·创·演”活动及全市巡演,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聚焦人才培育,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培养,推动队员“一专多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科技引领,以“数字化”赋能,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支持文艺院团参与对外交流,推动精品剧目全国巡演,弘扬北疆文化。
薪火相传 红色基因绽新彩
乌兰牧骑,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知名文化品牌。自成立以来,这支队伍深深扎根基层,迎风雪、冒寒暑,辗转跋涉于戈壁草原,“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成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乌兰牧骑艺术节自举办以来,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展示北疆文艺成就、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从首届艺术节的探索起步到第十届艺术节的盛大举办,每一届艺术节都见证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北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心脏,呼和浩特是乌兰牧骑发展的重要枢纽——不仅是政策规划的策源地,更是精品成果集中展示的舞台。从首届艺术节起,呼和浩特便以包容开放姿态,为全区乌兰牧骑队伍搭建起交流互鉴的平台。当科技之光点亮马头琴的琴弦,当草原牧歌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乌兰牧骑早已超越了艺术表演的范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流动课堂。
艺术节的华章暂歇,敕勒川草原的星空剧场依然灯火通明,“红色嫩芽”的生机正旺。从呼和浩特乌兰牧骑联盟的资源共享到数字化破局,从基层的露天演出到国家大剧院的聚光灯环绕,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不断书写着北疆文化的时代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