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璐
随着暑假进入尾声,新学期的脚步日益临近。如何帮助孩子们告别假期的闲适,顺利切换至“开学模式”,成为许多家长近期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采访了有着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小学部主任苏林嘎,请她为广大家长和学生带来专业、实用的“收心”指南,帮助孩子们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
告别“假期综合征” “收心”需循序渐进
“开学临近,很多孩子还沉浸在假期的自由节奏中,出现作息紊乱、注意力分散等情况,甚至对开学产生焦虑情绪,这都很正常。”苏林嘎表示,关键在于家长要认识到“收心”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方法的渐进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切忌“断崖式”地强行剥夺孩子所有娱乐,或是不停地唠叨催促,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效果适得其反。
苏林嘎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是第一步。“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包容,然后才能有效引导。”她建议,“收心”工作应从调整作息、营造氛围、制订计划、疏导情绪等方面协同推进,逐步将孩子的身心状态调整到与校园生活同步的轨道上来。
结合多年观察与实践,苏林嘎为家长们提供了几个可以具体操作的“收心锦囊”:首先是作业自查,心中有底。她提醒家长,开学前一周是作业查漏补缺的关键期,“应温和地引导孩子对照假期作业清单,检查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也建议孩子开学前和同学相约一起回顾作业、聊聊假期趣事,既能互相查漏补缺,也能缓解开学焦虑,利用同伴关系更快适应。”
其次,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商计划,展望未来。这一点则是强调“清晰的目标是行动的动力”。苏林嘎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坐下来,回顾假期收获,展望新学期,共同制订一份切实可行,涵盖学习、生活、兴趣发展等多维度的学期计划。“比如可以引导孩子写下‘新学期想认识的新朋友’‘想尝试的新活动’,把抽象的期待变成具体目标,让孩子对开学更有盼头。但目标设定不宜过高过空。”苏林嘎说。
同时,家长还要帮助孩子营造学习环境,助力他们尽快回归专注状态。苏林嘎支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整理书桌、添置必要的学习用品,让学习空间整洁有序。“孩子可以自己列一个‘学习用品清单’,对照清单检查是否有遗漏,既培养自理能力,又能让书桌焕然一新。”
此外,应当提醒孩子规律作息,蓄满能量。“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高效学习的基础。”苏林嘎说,调整生物钟是“收心”的重中之重。家长应帮助孩子逐步将入睡和起床时间向上学作息靠拢,比如每天早睡10分钟、早起10分钟,同步缩减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确保充足睡眠。“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留30分钟做喜欢的事,比如看动漫、打球,既不压抑兴趣,也不耽误‘收心’。还可以设计一个‘星星奖励表’,孩子完成一天的作息计划后,给自己贴一颗星星,攒够星星换一个小愿望,用正向激励让‘收心’过程更有动力。规律三餐、适度运动也非常重要,为身体充满电,才能迎接新学期的挑战。”苏林嘎建议。
仪容仪表焕新 精神面貌迎新
除了做好上述准备,家长还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学会正向引导。开学在即,部分孩子可能出现紧张、不安,甚至抗拒。苏林嘎提醒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多倾听、少说教,理解他们的担忧。也可以教孩子一些专属的情绪调节小技巧,比如面对开学焦虑时,试着写‘烦恼纸条’——把担心的事写下来再撕掉,或者用‘倒计时清单’记录开学前想做的小事,像和朋友约一次见面、吃一顿爱吃的饭,通过具体行为缓解情绪。用积极的语言描述校园生活的美好和挑战带来的成长机会,传递信心和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心态。”
除了心理状态的调整,苏林嘎还提醒学生们要注意新学期的仪容仪表,尤其是开学当天,一定要从外表上迅速进入上学状态。她说:“以整洁、阳光的形象开启新学期非常重要,一般学校会要求男生不留长发、不烫发。女生建议留运动短发或扎起利落的马尾辫,发饰简洁大方;不留长指甲,不染指甲。并且要穿着整洁的校服,少先队员佩戴好鲜艳的红领巾,展现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家校协同方面,苏林嘎特别提到,开学前家长或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简单沟通,也是很好的“收心”助力。“比如家长可以和老师聊聊孩子假期的状态,或孩子对新学期的小期待;高年级学生可以给老师发一条消息,说说假期里有趣的事,或是问问新学期应该准备什么。这样的沟通能让孩子提前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减少对开学的陌生感,也让老师更了解孩子的近况,便于开学后更好地引导。”
“新学期意味着新的起点和无限可能。帮助孩子顺利‘收心’,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与智慧付出。家长的理解、耐心和科学引导是最好的支持。”苏林嘎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