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近年来,呼和浩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风光储项目多点开花,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面向“十五五”时期,首府已明确规划,将通过科学布局项目、强化电网支撑等举措,持续完善能源供给体系,推动低碳转型向纵深发展。
在和林格尔县大唐蒙西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现场,风机阵列整齐矗立,光伏板在阳光下绵延铺展。项目运维中心技术员乔振华紧盯屏幕,严密监测每一台风机的运行数据,全力保障设备平稳发电。“我们打破传统能源开发模式,充分利用本地风能富集、气候干燥、日照充足的资源优势,就近开发风光新能源,推动传统火电与新能源协同互补发展。”大唐蒙西托克托新能源事业部生产管理与环境保护部主任黄晓峰介绍,该项目仅今年前7个月累计发电量就达 30.1亿千瓦时,其核心目标是打造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可持续新型能源体系。
作为国家首批“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项目之一,大唐蒙西托克托新能源外送项目更具特殊意义,它是国内首个利用既有火电通道“打捆”外送绿电的新能源多能互补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其中风电 170万千瓦、光伏 30万千瓦,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超4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43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逾 350万吨。自去年底首台机组成功并网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外送绿电已突破11亿千瓦时,为华北地区绿电供应提供重要支撑。
“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能源结构转型成果丰硕。截至2024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 2137.75万千瓦,年发电量762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413亿千瓦时,电力供给能力已能充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大幅提升至 861.75万千瓦,涵盖新能源(风电、光伏)702.5万千瓦、抽水蓄能120万千瓦、新型储能 39.25万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新能源装机量实现 2.45倍增长,完成“双倍增”目标,新型储能更实现从“零”到“有”的突破,绿色转型步伐坚实。
电网建设方面,呼和浩特已构建起以 500千伏电网为支撑、220千伏变电站为支点、110千伏变电站为主体、35千伏变电站为补充的立体供电网络,各电压等级供电线路交错密布,电网供电可靠率稳定在 99.92%,为能源安全输送提供了保障。
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的关键项目也在加速推进。近日,由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的呼和浩特市赛罕 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电站正式开工。该电站依托微电网绿电消纳储能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应用成果,可实现绿电就地消纳与区域电力平衡,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了样本。
“微电网既能与现有大电网连接协同运行,也能切换至‘孤岛模式’自主供电,形成完整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自治系统。”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董兆一解释,通过储能系统储存电网过剩电力、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可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解决分布式电源并网核心难题,尤其能弥补大电网未覆盖偏远地区的供电空白,保障当地生产生活用电。
面向未来,呼和浩特将继续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启动“十五五”能源及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编制,合理把控建设节奏,优化项目布局,积极对接国家、自治区部门争取将重点项目纳入上级规划;建立能源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加快市场化新能源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推动华电、双杰、未来能源等项目落地,同时确保金山三期、武川独立储能等已批复项目年底投产,推进金山四期、呼蓄二期、赛罕独立储能等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布局电网基础设施,推动呼风、黄合少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启动新一轮电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规划实施87个各电压等级电网项目,打造一流省会城市电网;此外,还将加快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及配套管线建设,构建“稳定多源低价”气源供应体系,打造可靠备用气源通道,进一步提升能源供应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