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文艺评论 上一版   
下一篇

光影叩问黑暗

——电影《731》的历史见证与艺术深耕

●杨俊文 张集超

当电影《731》的片尾字幕如丝缕般在银幕上缓缓舒展,影院内弥漫的寂静并非娱乐散场后的空洞虚无,而是被厚重历史挤压得令人窒息的沉郁。这不仅是一次影像的艺术呈现,更是一场深入人类文明至暗幽微处的考古发掘,是对险些被时光洪流吞噬的731部队滔天罪行的一次紧急记忆抢救。影片将镜头对准二战时期日本关东军第731部队在中国东北犯下的人体实验与细菌战争等罄竹难书的暴行,它挣脱了战争类型片惯有的套路化叙事窠臼,既未借助廉价的恐怖元素博取眼球,也未陷入宏大叙事的空泛,而是以影像为犀利之笔,重新勾勒这段长期被尘封的历史画卷,将观众强行拽入道德审视与历史追问的双重情境,处处彰显着创作者直面黑暗真相的勇气与深刻洞见。

一、历史还原:考古级考据,锚定真相坐标

影片在历史真实性的呈现上堪称楷模。导演赵林山耗时两年,查阅超百万字文献资料,剧组还特邀专业历史顾问全程把关,确保每一件实验器械、每一份档案文件都能在罪证陈列馆中找到对应实物——从姜武饰演的劳工领袖所使用的铁锹,到实验室里的瓷器器皿,其形制均与当年出土文物或历史遗存完全一致。这种考古学级别的细节考据,辅以“幸存者口述+档案影像+情境再现”的多维佐证方式,让零散的历史碎片得以精准拼凑。实验室里的凄厉尖叫、午夜压抑的啜泣、无法归乡的灵魂印记,在真实史料与场景还原的交织中,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直面那段曾被试图掩盖的残酷过往,深刻感受到“历史从未真正远去”的重量。

二、叙事突破:小人物视角与碎片拼图的双重共振

影片打破了传统战争片的叙事惯性,构建起“微观个体弧光+非线性记忆拼贴”的双重叙事体系。一方面,它以“小人物视角”切入:姜武饰演的普通农民,从为子报仇的个人动机出发,逐渐升华为保护实验数据的集体意识,角色成长的弧光细腻动人;王志文饰演的日本军医,则跳出“青面獠牙”的刻板反派形象,通过“颤抖的持刀手+空洞的眼神聚焦+嘴角肌肉微抽搐”的微表情,将被恶魔体系异化的内心撕裂外化为生理反应,让观众看见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扭曲。

另一方面,影片摒弃线性叙事,采用“受害者片段回忆+档案影像+情境再现”的碎片拼贴方式,精准模拟记忆零碎、断裂的本质。这些散落的叙事碎片——如受害者颤抖的指尖、实验记录纸上的血指纹、老年幸存者布满皱纹的脸庞——在闪回镜头的串联下,让过去与现在产生隐秘共鸣。这种叙事设计本身就是对历史创伤的隐喻:有些伤痛本就无法用连贯语言承载,唯有在碎片的拼接中,真相才会逐渐浮出水面。

三、视听表达:内敛美学里的震撼力量

在视听语言上,影片以“克制”为核心,构建出直击心灵的撕裂感美学。对于实验场景的血腥画面,导演将直接暴力镜头控制在0.3秒以内,转而通过间接意象传递暴行:玻璃容器中曾属于鲜活生命的人体器官(如今沦为“实验材料”)、低饱和度灰蓝色调下偶然闪现的鲜红血迹、高曝光镜头里无所遁形的罪行细节,既避免了过度视觉刺激,又精准揭露731部队的核心罪恶——彻底剥夺人的尊严,将生命贬为冰冷“样本”。

表演层面,“克制”同样是关键词。饰演受害者的演员无需大声嘶吼,仅靠黯淡无光的眼神与微微颤抖的指尖,便将深入骨髓的恐惧传递给观众;施害者则被塑造成身着白大褂、谈吐文雅的“学者”,有人一边聆听古典音乐,一边面无表情记录受害者临终数据,瞬间将“科学与人性背离”的“平庸之恶”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老年幸存者的访谈片段,他们颤抖的声音与岁月刻下的伤痕,比任何戏剧化演绎都更具穿透力,成为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四、思想内核:超越仇恨,为和平叩问文明底线

影片的价值远不止于揭露暴行,更在于借历史向人类共同命题发起叩问:当“医学进步”成为屠杀借口,知识的边界该如何界定?当个体卷入集体罪恶,道德责任该如何承担?当创伤烙印民族记忆,记忆能否真正治愈伤痛?这些追问让作品跳出狭隘的民族仇恨,上升到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结尾处,幸存的孩子放飞白鸽,洁白羽翼掠过天空,恰是对“和平≠遗忘”的深刻隐喻:铭记伤痛,是为了向着光明前行。

置于当下语境,《731》更像一面照见现实的明镜:面对日本右翼美化侵略历史、部分地区仍在上演反人类罪行的现状,影片成为振聋发聩的警钟——遗忘不是记忆的自然消逝,而是对历史的背叛、对未来的失职。它成功将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转化为叩击心灵的鲜活记忆:观众走出影院时,带走的不仅是对黑暗岁月的认知,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对和平的坚守,以及对自身道德选择的警醒。

这部电影早已超越艺术作品的范畴,成为历史的忠实证人。它如多棱镜,折射战争年代人性的复杂;又如不灭的精神火炬,将黑暗记忆代代相传。其真正价值,不在于票房与奖项,而在于持续发出警示:铭记历史并非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