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快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 在全区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

——访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

●本报记者  梁婧姝

近日,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与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先后召开,明确了“十五五”期间自治区、首府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就首府今后五年如何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呼和浩特市将认真学习、坚决落实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加快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要求,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接续推动‘六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城市,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继续走在前、作表率,在全区高质量发展中继续‘挑大梁、作贡献’。”

一是量质并重把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我们坚持“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并重”,培育形成了体现首府优势、符合首府特色的“六大产业集群”。下一步,要继续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六大产业集群”向下延伸、相互耦合。乳业要全力向“世界乳都”迈进,依托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前沿优势,推动乳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借助数智化升级,构筑涵盖优质饲草、奶牛良种、智慧牧场、灯塔工厂、冷链物流的现代健康产业生态,打造世界级乳业产业集群、全球乳业创新高地。大数据产业要建设“中国云谷”,全面布局通算、智算、超算、量子计算、卫星计算,打造“五算融合”的枢纽节点;要做大上游算电设备产业,延伸下游数据标注、清洗、确权、交易、安全等产业,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工业制造、社会治理、教育医疗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打造全国数据产业集聚区。生物制造产业要扩大口蹄疫疫苗、黄原胶、阿维菌素、辅酶Q10等产能,重点布局益生菌、合成蛋白、生物饲料、生物育种、生物基材料等全产业生态,加速建设生物智造谷,打造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同时,围绕提升化工产业价值链,全力打造全区“油化一体”产业先行地、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地;围绕全链条布局新能源产业,推动“风、光、水、火、氢、氨、醇、储、造”协同发展;以低空经济为突破口,建设航天科工核心产业园、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北疆防务安全保障基地。另外,我们还要利用五年时间将中部、南部分别打造成两千亿级产业带,北部、沿黄分别打造成千亿级产业带,推动工业园区带状融合、集聚成势。二是用心用力把城市建优建美。目前,首府城市空间格局基本成型,下一步要重点在“补短板”和“优管理”上下功夫。要尽快补齐硬件上的短板,坚决不搞“大拆大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力推动盛乐国际机场以及高铁、高速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行城市片区一体化更新行动,打通一批“断头路”,改造一批背街小巷,高质量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燃气、供水、供电、供热、排水、综合管廊、污水处理等设施更新和改造升级。要持续优化管理机制,升级城市大脑智慧调度中心功能,完善地上地下空间智慧感知体系,特别要下足“绣花功夫”,解决好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物业和停车问题,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首府城市。

三是擦亮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要进一步构建完善“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发展布局,以建设归绥老城历史文化轴为核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城咀石城、大窑等遗址科学保护与展示利用;以建设丝绸之路公园现代文化轴为核心,持续推进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雕塑公园建设,聚焦“昭君”、“敕勒歌”、“盛乐”等文化IP,加强精品创作与宣传推广,办好各类品牌文化活动。同时,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乡风、文明家风、文明校风建设,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迈进。

四是持之以恒把环境扮绿扮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既要保护好,持续巩固“三北”工程六期生态建设成果,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打造“两带、三线、四片区”的城市防护林体系,筑牢大青山、敕勒川、黄河、哈素海四条城市生态屏障;也要治理好,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系统实施异味、污水、固废等综合整治,守护好美丽首府的绿色底色。

五是竭尽全力把民生保障做实做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做大“青年留呼”品牌,推进“青年社区”建设,实施青年人才拎包创业计划,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首府、融入首府。要坚持“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加强同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培树领航校长、培育卓越教师、培养优秀教研员,切实提升广大群众对首府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要深入推进“双首”健康行动,全面实施医疗强基工程,高水平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公立医院、优质专科医院、智慧医院,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放心的医疗资源。要创新城乡养老服务模式,打造覆盖城乡三级的养老服务体系,将首府群众的民生福祉提升到更高水平。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