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贾思敏 贾璐/文 贾思敏/图
初冬时节,呼和浩特各羊绒制品企业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生产季。在多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地操作着设备,细软的羊绒原料在经过梳纺、织造、整理等数十道工序后,变成了一条条质地柔软的围巾、披肩等。在成品区,工人们加紧打包,力争将这批冬令时节最受欢迎的保暖制品发往全国各地及海外。
●产业根基雄厚 发展前景广阔
在呼和浩特市派奢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公司董事长刘伟正仔细查看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序。“目前正是生产最紧张的时候,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所有生产线都在全力运转,羊绒围巾年产量基本在20万条左右。”刘伟告诉记者。
呼和浩特发展羊绒产业,兼具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深厚的产业积淀与完善的配套支撑。作为全国羊绒核心产区,内蒙古自治区羊绒产量占全国半数以上,其中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等优质品类以纤维细长、光泽柔和、保暖性强著称,被誉为“草原软黄金”,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性、高品质的原料保障。依托这一核心优势,呼和浩特毛纺工业自起步以来,历经数十年精耕细作,逐步构建起涵盖绒山羊良种培育、生态养殖、羊绒收储分拣、精细化梳纺、高端织造、创意设计、终端零售及国际贸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如今,全市400余家羊绒生产加工企业星罗棋布,涵盖原料加工、半成品生产、成品制造、辅料配套等各个环节,构建起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产业集群。从羊绒原料的精细化分拣、清洁化梳纺,到采用先进设备进行织造,再到后期的抗起球、防水、抗静电等功能性整理,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行业先进技术与匠人精神。同时,产业集聚区配套建设了羊绒检测中心、物流仓储园区、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企业提供从原料检测、生产配套到市场流通的全流程支持,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与综合竞争力。
经过多年发展,呼和浩特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羊绒围巾产业基地,产品远销欧洲、北美、日韩、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进了全球各大高端商场、精品店及电商平台。目前,全市年产羊绒围巾、披肩2400多万条,羊绒衫200万件,其中高档羊绒围巾占据全球市场80%的份额,“世界羊绒围巾之乡”的称号实至名归。
2024年,呼和浩特羊绒产业基地产值达到19.8亿元,先后荣获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羊绒制品)、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基地等多项称号,基地内企业持有国内外自主品牌商标164个、专利71项,完成质量体系认证及验厂认证61件,建成15个国内外自主营销网络,产品质量与品牌影响力获得全球市场广泛认可。
从原料优势到产业优势,从规模效应到品牌价值,呼和浩特羊绒产业正以坚实的根基、强劲的动能,向着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发展方向稳步迈进。
●多举措促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
“我们的羊绒原料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在品牌溢价、设计水平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提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代工阶段,自主品牌出口比例不高,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刘伟告诉记者,“为了寻求突破,公司今年推出了一些高品质羊绒围巾,销量非常不错,这说明国内和国际市场对高品质羊绒制品的需求持续旺盛。”
面对产业发展现状,呼和浩特市羊绒协会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10月,“呼和浩特羊绒”和“呼和浩特羊绒围巾”两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例非农产品类别、工业纺织品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呼和浩特市羊绒协会会长陈益表示:“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引领和体系的支撑。”为推动地理标志有效运用,呼和浩特市羊绒协会组织各大企业统一标识、统一形象,参加国内外展会11场,累计166家企业参展,区域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协会牵头制定两项团体标准,注册“云过青山远”“云融青山”等4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商标,完成品牌LOGO、IP吉祥物等视觉体系建设,让传统羊绒制品焕发文化魅力和时尚活力。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商务局持续发力,通过举办羊绒产业培训会,为企业提供外经贸专项资金申报、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维护、数字化技术等方面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研发和升级改造,注册国际商标和专利认证。“组织企业参展参会、深化跨区域产业合作,是我们开拓国际市场、推动羊绒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呼和浩特市商务局外贸科科长马云飞表示,今年以来,市商务局已先后组织呼和浩特35家外贸企业,赴巴西、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境外展会商洽活动。3月,重点组织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羊绒制品)的9家外贸企业参加香港时尚汇集展,参展期间累计与260余家采购商达成对接,现场成交额31万元人民币,意向订单88个,意向金额超2000万元人民币。
羊绒纺织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既需要懂工艺的技术工人,也需要懂设计、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刘伟对此深有感触。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派奢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一直与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等保持密切合作,不仅邀请高校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让他们实地体验从原料处理到直播销售的全流程,还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参与产品设计、工艺优化等工作。“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企业带来了新活力,而企业的实践平台也让他们快速成长,不少实习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成为技术和设计骨干。”刘伟告诉记者。
这种校企联动模式正在全市产业范围内推广。2024年1月,呼和浩特市羊绒协会联合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举办了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并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建立起公共检测领域及校企联合创新设计项目的深度合作机制。研讨会上,行业精英与学者共同探讨了绿色环保染色技术、质量检测新标准、流行趋势分析等关键议题,为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
内蒙古工业大学羊绒现代产业学院自2023年5月成立以来,与自治区多家羊绒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共建学院、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研项目”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两年间累计选派学生80余人次赴企业实践,联合开展毕业设计,并打造了13门贯穿羊绒全产业链的实战课程,让学生在企业真实项目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院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制学习+真实任务驱动’的立体化实践体系,着力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具文化创意、既能立足现场又善于创新突破的复合型产业人才。下一步,学院将启动‘现代产业工程师工坊’建设,推行‘3+1’分段培养,深化‘双师型’队伍与数字化平台建设,持续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为自治区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副院长陈思介绍。
●拓展产业新空间 文旅融合赋能
“地理标志是我们的金字招牌,它不仅证明了产品的原产地和高品质,更让呼和浩特羊绒、呼和浩特羊绒围巾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统一的身份标识。”陈益介绍,目前呼和浩特市羊绒协会正积极推动“呼和浩特羊绒”和“呼和浩特羊绒围巾”地理标志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清单,一旦成功,将为呼和浩特羊绒进入欧洲高端市场打开绿色通道。在实际操作层面,协会将重点推动数字化转型,帮助羊绒企业提质增效。通过组织数字化服务商为羊绒企业提供数字化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引入羊绒企业,建立集科研、交易、加工、展示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
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为呼和浩特羊绒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一种将生产、体验、消费置于同一空间的新业态开始在呼和浩特萌芽。“在热门旅游区打造羊绒工坊或者主题工厂店,使羊绒制品成为可带走的特色产品,让游客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完成消费,才能实现‘文旅引流’与‘产业增值’的双赢。”刘伟说。
这一构想已在呼和浩特逐步落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下,内蒙古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推出“沿着中国地理标志去内蒙古旅行”系列线路,将“呼和浩特羊绒”“呼和浩特羊绒围巾”两大地理标志产品与呼和浩特文旅资源深度绑定,打造了“博物馆+羊绒体验”的特色行程——游客可在走进内蒙古博物院探寻草原文化脉络后,前往羊绒地理标志体验中心近距离触摸“草原软黄金”的细腻质感,了解从原料到成品的全加工技艺。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韵歌羊绒专卖店等线下门店将羊绒制品融入市井烟火,让游客在感受召庙文化与老街风情的同时,轻松选购特色伴手礼。
从草原深处的绒山羊养殖到智能化车间的精细织造,从地理标志的品牌赋能到文旅融合的业态创新,呼和浩特羊绒产业正以全产业链优势为根基,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未来,随着地理标志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深化、产教融合的提质以及文旅融合的拓展,呼和浩特羊绒产业将持续深耕品牌价值、精进工艺技术、培育专业人才,让“草原软黄金”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书写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