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规模化牧场常见寄生虫介绍

■本报记者 杜兆侠 摄

□李智

只有掌握寄生虫的生活特性,才能在药物选择、药物使用、群体选择方面有针对性,达到理想的驱虫效果。现对各种寄生虫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1、螨虫

螨虫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主要危害奶牛健康的螨虫有两类,分别是寄生于皮内的疥螨和寄生于体表的痒螨。

螨虫首先会寄生于被毛相对较短的体表和皮内,以面部、颈部、尾根处为主,然后逐步向全身扩散。螨虫体表有很多毛刺,而且口器可以分泌毒素,当螨虫采食和活动时,毛刺的机械刺激和分泌的毒素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强烈的痒感,病牛不停蹭痒、啃咬患部,导致患部破溃、结痂,反复蹭痒导致角质层角化过度,皮肤开始脱毛,长期发病牛只表现为烦躁不安,正常采食和休息被严重影响后,牛只消化、吸收机能降低,病牛表现为日渐消瘦,最终生产性能降低,甚至死亡。

2、线虫

线虫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圈养条件下,线虫主要感染育成牛、青年牛。成母牛由于粪便及时清理,使虫卵无法发育,所以线虫在规模化牧场成母牛群中较少,但是育成牛和青年牛在运动场,粪便清理不及时增加感染概率。奶牛线虫种类繁多,生产中以消化道线虫为主,主要寄生于奶牛皱胃、小肠、大肠等处,线虫可以破坏胃肠粘膜,而且线虫寄生到消化系统后虫体分泌的毒素会抑制消化吸收,牛只出现消化不良,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发育被延缓;同时个别线虫也会抑制造血功能,导致牛只贫血;另外肠粘膜被破坏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发生其他继发病。

3、球虫

球虫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球虫主要感染0—6月龄犊牛,发病率10%,成年牛也可感染,通常不会出现症状,但会携带并通过粪便排出球虫的卵囊。球虫会寄生于肠道,破坏肠黏膜(犊牛摄食1000个孢子化卵囊,可破坏240亿个肠上皮细胞),影响营养和水的吸收,导致牛只出现腹泻。在严重病例中,因为小肠上皮细胞损伤严重,粪便呈现稀薄的液体状,同时伴随出现便血,甚至有粘液和纤维的排出。

长期的腹泻会影响犊牛增重,甚至导致犊牛发育不良,成为僵牛,面临淘汰,有研究表明,感染球虫的动物在出现便血的情况下,感染一年后较之健康动物,体重平均减少22—27公斤。另外肠道完整性被破坏以后,自身免疫力本身相对成年牛低的情况下,更加容易继发细菌、病毒感染,增加牧场死淘。

4、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是一种寄生于肠道的原虫,可感染1—8月龄的犊牛,多发生于新生犊牛(1—4周龄),其中5—15日龄为常发日龄。本病导致犊牛水样腹泻,粪便为绿色,可能带血,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时,死亡率会明显上升,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6%—40%。本病的传播途径也是粪口传播。本病没有特效药,防治方法主要就是将病牛隔离于清洁、干燥、温暖的圈舍内;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粪。

5、犬新孢子虫、弓形虫

犬新孢子虫和弓形虫均可导致牛只流产、死胎,美国、新西兰、荷兰、德国等国的调查结果显示,15%—45%的流产与犬新孢子虫有关。国内生产一线无系统性研究数据。

犬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既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也可通过食入卵囊的方式被感染,第二种方式和猫狗有极大的关系,狗猫分别作为犬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中间宿主/终末宿主,牧场周边的野猫、野狗通常会去往牧场寻找胎衣等食物,这些猫狗体内会携带卵囊,在牧场寻找食物或采食过程中将含有卵囊的粪便排出,污染牛场的饲草和饮水,其他牛只接触后被感染。现阶段牧场中大量的流浪猫狗加剧了犬新孢子虫病和弓形虫病在牛场中的扩散,社会牧场这种问题尤为突出。

这两种寄生虫没有特效药,治疗效果不佳,也没有疫苗,因此杜绝猫狗和牛只接触是目前最佳的方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