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杜兆侠 实习记者 赵博 刘璐 李娅静
为推动国内苜蓿种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国产苜蓿种业发展的卡点与堵点问题,5月8日—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及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主办,内蒙古草业协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苜蓿改良会议(CAIC)暨内蒙古草种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
近年来,随着草产业快速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畜牧业和奶业发展根基与关键的高产优质苜蓿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种植面积与规模日益扩大。但与此同时,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不足、单产低、品质不高等困扰我国苜蓿种业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依然存在,本次高峰论坛,设置“会议报告”“主题发言”“科学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圆桌会议”“实地考察”等环节,来自国内著名院校、科研单位的十四位专家、学者就如何解决苜蓿种业发展难题、破解种子扩繁单产低等技术难点纷纷建言献策。
提升草种业发展水平
助推内蒙古草业高质量发展
奶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构建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内蒙古地域辽阔,以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森林、草原优势明显,农牧业特色鲜明,不仅是优质农业区、优质畜牧区和黄金奶源带,也是优质牧草的适宜种植地。有科学数据表明,优质国产苜蓿种子的环境适应性在内蒙古地区表现出了良好的竞争优势,发展国产优质苜蓿种植大有可为。
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贠旭江在论坛上表示,内蒙古一直是全国苜蓿种子和苜蓿草的主要生产区,但由于多种原因,苜蓿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还不能满足奶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快中国苜蓿种子改良、破解单产低、品种少、商品率低等“卡脖子”问题,走国产化苜蓿发展之路,是此次大会各方草业专家、学者及草业企业重点探讨的课题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就内蒙古草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他表示,加强草种业科技自主创新发展,是存粮于草的迫切需求。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草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将支持苜蓿、粮草、饲用燕麦、优质品种培育推广纳入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机制实施方案,聚焦饲草、种质、保育、繁推管等环节,进一步改善顶层设计。
提升内蒙古草种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内蒙古草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业局副局长陈永泉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发展草业,首先要做好苜蓿改良、发展好苜蓿种业、实现种源自主可控,这不仅为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以奶业、草种业为龙头的“六大产业集群战略”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对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好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草业被誉为“奶业第一车间”,紫花苜蓿作为“牧草之王”,含有丰富的粗蛋白,是奶牛的重要营养来源,但是国产苜蓿发展依然跟不上奶业对苜蓿的需求。对此,内蒙古草业协会会长马宏伟深有感触,他表示,国产苜蓿发展面临着土地、资金、生产成本、流通等诸多难题,但最主要的是种质资源受困于人。由于我国地形、土壤、气候条件等复杂多样,对于进口苜蓿品种,需要接受多种考验。由于种源因素导致的减产与损失,是苜蓿种植者受到的最大影响,也是很多农企不敢进入苜蓿行业的重要因素。因此,苜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种业的高质量供给。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
破解草种业“卡脖子”问题
会上,草业专家分别从育种、种子生产、关键技术以及草业设备等方面,对当前我国苜蓿种业发展现状作出了深度分析,并分享了最新的草业科技成果和科研进展,对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是破解苜蓿种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在《我国苜蓿种业思考与行动》主题报告中指出,破解种业发展难题,推动优质牧草种子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科企联合、企业赋能、弯道超车、科技领航等行动,包括建立规范科学的体系,通过创办研究院,牵头建立研发中心,承担科研项目等,提升企业自主性、企业竞争能力;瞄准育种的新方向、新方法,培育更好的品种;注重发掘苜蓿变异中心的种资源、优良国产品种选育和推广、种子基地科学布局和种子繁育特点,来真正实现中国苜蓿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师尚礼从苜蓿种业发展背景、自然环境和技术要求、种子繁育的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繁育苜蓿品种须具有稳定的高产优质性状,满足苜蓿种植的多元需求,须进行全产业链关注。
师尚礼建议,推动苜蓿种业发展,一是要广泛性收集结合专项收集及鉴定评价,尽快使苜蓿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和产业优势;二是苜蓿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要尽快由认知层面转入快速行动落实层面;三是通过专项引导提升苜蓿种质创新与育种技术由分散应用转入系统化集成应用;四是学习借鉴作物种质创新现代技术,构建超车机制,重视人才培养;五是需要尽快改变草种业市场混乱,恶性竞争下良种被驱的局面,建平台、调机制、聚力量、强创新,打造种业科技园。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种苗总站研究员夏红岩从内蒙古草业资源的现状,对内蒙古草种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表示,内蒙古应着重从强化育、推、繁、管等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探索建立草种储备机制,强化区域化生产、提升草种产业定位。
多方合力
共议草种业健康发展之路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精彩纷呈的专题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内蒙古苜蓿种业如何创新与发展”等主题,通过分享各自多年从事草业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在科学家论坛现场,专家、学者以“如何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内蒙古草种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主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专家们指出,当前我国草种业发展最主要的“卡脖子”问题,除了一些外部原因之外,更多的是自身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我国草种资源收集保存、草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草品种培育、良种繁育等工作起步较晚,草种业总体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企协同创新,培养更多行业人才,解决行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在企业家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草业企业负责人就“如何加快种业创新,推进苜蓿国产化”为主题,从当前草种业政策、体制、机制、市场情况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讨论。企业家们表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相关政策、行业体制、机制、发展规划尚未明晰。草种业仍处于“幼儿期”,希望政府联合专家制定发展规划,包括选址和规划核心区,明确政企职能。同时,也要健全保障体系。此外,希望通过企业、专家、科研机构合作创新发展,产学研用,推动内蒙古草种业高速健康发展。
此外,在会议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克劳沃(北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还进行了饲草新品种授权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