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渴望踏上海阔天空的征程,成就气象万千的青春人生;有人在牧场仰望星空,看繁星点点,享受与牛为“伴”的无限惬意。在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畜牧主任工程师何志辉眼中,能够有机会握紧奶业时代赋予的“接力棒”,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产业发展的“大蓝图”,以不断创新的态度让众多牧场提升竞争力,用务实的行动攻克奶业发展中不断遇到的难题,一步步书写出属于自己青春华章的同时,也成就了别样的自己。
饲料管理更优质更健康
“吃好”也要“会吃”
5月的宁夏骄阳似火,正午时分,室外的温度已经达到35摄氏度左右,炎热的天气并没有影响何志辉在青贮窖前用宾州筛进行青贮玉米饲料颗粒度检测的工作。只见何志辉双手稳稳地将筛盘快速推出,又拉回原位,重复这样的操作几十次之后,把每层的颗粒倒出,分别称重,计算每层饲料占总重量的百分比之后又将数据清楚的记录在册。
对于牧场来说,优质的饲料不仅仅是奶牛营养健康的根本,更是牧场稳定经营的关键要素之一。“很多牧场在粗饲料用料方面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除了要跟踪检测牧场里所有饲料的质量之外,也要因地制宜的为牧场做好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何志辉表示。
每到牧场中进行技术帮扶时,何志辉最先去到并且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青贮玉米窖以及饲料间这两个地方,除了使用滨州筛检测之外,便携式近红外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优质的青贮玉米饲料有一种芳香略酸的香味,颜色呈黄绿色,则说明青贮过程很标准。此外,品质好的青贮料在窖里压得非常紧实,拿到手里却是松散,略带潮湿,不粘手,茎、叶、花仍能保持原状。”何志辉告诉记者。
在何志辉看来,青贮饲料是奶牛饲喂性价比最高的饲料,因此保证牧场制作出优质的青贮饲料成为他与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帮扶时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保障牧场青贮玉米种植品质,何志辉为牧场带来了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与国内顶尖农业大学及机构联合选育的高品质青贮玉米种子,并将“遥感卫星+农业大数据平台应用技术”引入牧场使用,通过精准、科学的田间管理,对牧场种植青贮玉米收获加工进行全方面指导,实现了青贮玉米饲料由“产量管理”向“品质升级”转化。
万事食为先,对牧场里的奶牛而言,吃是一件大事。怎样让奶牛吃得好、吃得健康,是一项精细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很多牧场都面临奶牛养殖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如何用最小成本让奶牛吃得好成为很多养牛人最关心的问题。“让奶牛吃好料的同时,还要会吃料,我们的技术团队主要从这两方面双管齐下做好各项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据何志辉介绍,每一座牧场的饲料储备以及饲料质量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会多方考量之后因地制宜的制定牧场专属饲料用料计划表供牧场使用。
在旁人看来,只要把饲料、饲草按照计划都喂给奶牛吃了,不浪费就可以了。但是,何志辉并不这样想,他把牧场中所有饲草料按质量、数量、种类等分级分类之后,再根据牧场牛群所需营养进行合理配比。例如,苜蓿草以及优质燕麦草供产奶牛或者产奶性能较好的奶牛饲喂,以产生相对的产能和效益;麦秸秆或稻草等本地化的低能饲料,供后备牛群饲喂,可避免在饲养过程中造成后备牛肥胖,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把每一颗饲草都用在‘刀刃’上,既不浪费又能发挥全部效能才会为牧场做到真正的降本增效。”
营养管理更科学更精准
“科学配方”加持“精准饲喂”
为牧场制定好专属的饲料用料计划表之后,何志辉便要从专业技术角度为牧场奶牛进行科学营养配方打造。在他看来,奶牛营养管理不仅仅是奶牛健康的保证,更是决定牧场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了避免被惯性的“经验思维”框架限制,何志辉总是抱着“空杯心态”,去发现问题、记录问题,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何志辉与团队成员通过前期对牧场饲料管理所掌握的蛋白质、干物质含量等数据,以及参考奶牛智能脖环所监测奶牛每日活动量、反刍次数、反刍时间、产奶信息等实时数据,为奶牛制定出了科学、营养的日粮配方。
“我们为牧场制定的日粮配方有高青贮日粮、低豆粕日粮等模式。”何志辉告诉记者,苜蓿草以及豆粕作为奶牛养殖常用饲草饲料,近年来因价格快速上涨让牧场运营压力颇大,为了将苜蓿以及豆粕等饲草饲料减量替代,降低牧场养殖成本,团队通过配方优化不断将青贮量在日粮中的比例提升,进而减少苜蓿用量。同时,通过对日粮能氮平衡的掌控,把豆粕的利用量相对降低,搭配其他蛋白原料,不仅降低了高成本蛋白原料,同时也不会影响奶牛产奶性能。
对牧场常规饲料的使用进行科学配比之外,何志辉也在新技术、新饲料研究推广方面不遗余力。“近几年,我们也在进行苜蓿青贮生产和利用的技术推广,相比苜蓿干草,苜蓿青贮保存时间长,且高质量的苜蓿青贮养分损失很小。苜蓿通过发酵之后,其纤维利用率也有所提高。此外,苜蓿青贮的成本要比苜蓿干草的成本低很多。”何志辉表示。
除了苜蓿青贮,何志辉也在牧场中推广高湿玉米青贮技术,将玉米以青贮形式进行贮存,替代日粮中的部分玉米粉以及压片玉米,“高湿玉米通过发酵之后,淀粉利用率要比压片玉米淀粉利用率还高,高湿玉米青贮不仅可以使牧场饲喂成本降低,饲料利用率也能有效提升。”
一个个科学配比的日粮营养配方交到牧场后,如何做到精准饲喂呢?何志辉笑着说:“我们有‘数’,奶牛饲喂也变得更加精准、智慧、便捷和高效。”
依托数字技术、测控终端、智能装备,牧场奶牛饲喂工作形成了“云上下单、数据驱动、精准配料”的“智慧”饲喂体系。据何志辉介绍,通过牧场管理系统设计奶牛日粮配方,把设计好的日粮配方下发到牧场精准饲喂系统后,每天都会给制作日粮的牧场员工下发制料单,与此同时,日粮搅拌车的显示屏上也会准确显示添加各种原料的重量。“从配方设计一直到日粮制作,我们都会有数字化设备的跟进,确保加料的过程每种饲料的精准配比,保证最低偏差率。”
正是在一点一滴细致工作的积累之下,牧场降本增效工作有了持久且显著的改变。据悉,2023年,何志辉以及团队成员所服务牧场实现泌乳牛公斤奶成本下降0.084元,为很多牧场切实的缓解了成本压力。
牧场管理更高产更高效
“以牛为本” 用“新”实践
初夏时节,宁夏地区气温不断攀升,“每年的夏天,对于所有牧场来说都是一年中‘最难’的时光。”此时的何志辉正在与团队成员针对牧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暑降温解决方案,帮助牧场应对奶牛热应激。“在奶牛养殖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不重视热应激工作,奶牛三代都会受到影响。”何志辉说。
在制定方案之前,何志辉按照自己的工作习惯将牛舍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仔仔细细的查看一遍,大到风扇、喷淋设备的开启状况、牧场用水情况,小到奶牛粪便的形状和质地。
结合先进防暑降温技术服务过程中的经验,何志辉为牧场制定的防暑降温方案中,不仅有以风扇、喷淋等物理手段实现外部环境降温,还加以营养管理技术实现奶牛内部调理,从而帮助牧场缓解奶牛夏季热应激。
“夏季天气炎热,奶牛采食会受到影响,我们在调整奶牛日粮配方时会用大豆皮这样短纤维、容易消化的原料去替代像长干草这样的原料,进而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何志辉告诉记者。
在进行防暑降温的工作中,何志辉也会遇到设备不完善以及无法大面积使用喷淋降温等问题,“有的牧场用水量会受到制约,这也考验着我们如何用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何志辉和团队成员经过细致的研究和沟通之后,决定改变大面积喷淋的方式,采取“集中喷淋点”以及“点位感应识别”的方法,在有效的时间里,降低奶牛体表温度的同时,也减少对水的浪费。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在何志辉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所服务牧场中的奶牛不再因为热应激影响而导致采食量和产奶量下降,即便在酷暑时节里,奶牛单产也会很稳定。
在牧场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的这些年里,何志辉走遍了北方近一半的牧场,对于养好牛,他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以牛为本”,“感知奶牛的‘心情’、‘情绪’,让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轻松、舒适的状态,那么,牧场里的奶牛一定是健康的。”
何志辉和团队成员本着这样的养殖理念不断前行,仅2023年上半年,已有10座牧场单产突破40公斤,不仅打造了高产标杆,还形成了良好的区域示范效应。
成果的背后,在很多人看来是何志辉扎根产业、俯身土地的养牛犟心,但是何志辉告诉记者,“我们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牧场经营者的配合,正是他们与我们的紧密联动,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在何志辉进行技术帮扶的牧场中,有一位从建筑行业跨行养牛的牧场经营者让他感触颇深,“这个牧场的平均单产在半年时间里从35—36公斤提升到了41—42公斤,这其中不仅仅是我们为牧场制定各项经营指标、开展目标回顾、制定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的结果,也是牧场经营者充分将牧场员工的工作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的效果。在牧场中,只要完成工作指标的部门就会得到额外的奖励,在这样积极热情的工作氛围中,自然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眼间,何志辉在牧场一线工作已将近10年,何志辉表示,“我喜欢这份工作,每头奶牛都是我的朋友,每一座牧场在我心里都是值得扎根的‘土壤’,因为它们日光倾洒、草木葳蕤、万物可爱、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