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宋昆冈:2023年乳制品消费市场将转旺

■宋昆冈

□文/图 本报记者 封斌

6月5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九次年会暨2023中国(国际)乳业经济发展论坛在江西南昌举办。会上,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宋昆冈结合乳制品行业2022年度、2023年一季度发展运行概况及下年度工作重点,详细解析了我国乳制品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现状并提出八项建议。宋昆冈指出,进入2023年,乳制品行业的生产、市场逐步转旺,原料奶富余的情况已有所缓解,整个行业呈现出稳定向好的形势。

一季度原料奶富余情况有所缓解

宋昆冈指出,2023年1月—3月,全国牛奶产量834万吨,同比增长8.6%。

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区生鲜奶平均价格:1月份4.12元/千克,上年同期4.26元/千克;2月份4.05元/千克,上年同期4.23元/千克;3月份均价3.99元/千克,上年同期4.19元/千克;一季度平均价格为4.05元/千克,上年一季度平均价格为4.23元/千克。

今年一季度原料奶富余情况已有明显缓解。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对35家骨干企业的调查了解,收奶量同比增长9.3%;有奶源富余情况的企业23家,富余奶量占一季度收奶总量的17.0%;喷粉24928吨。

消费市场仍处低迷,但干酪产量增长明显

乳制品生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3月,全国644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0.47%,增长速度在食品制造业7大行业中处第三位;利润总额120亿元,同比增长-7.90%,说明整个行业经济效益欠佳;销售收入利润率9.94%;产成品存货136亿元,同比增长35.24%,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销售疲软。

2023年1月—3月,全国644家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768万吨,同比增长4.62%,其中:液体乳产量713万吨,同比增长4.00%;乳粉26万吨,同比增长2.37%;其他乳制品(炼乳、干酪、奶油等)29万吨,同比增长28.3%,可以看出干酪产量增长明显。分产区来看,我国乳制品产量重点省区有河北-5.87%、内蒙古127.47%、黑龙江-1.92%、山东3.39%、河南3.67%、陕西-9.45%、宁夏29.29%。

乳制品出口增速较快,但远低于进口量

2023年1月—3月,我国共进口乳制品81.42万吨,金额38.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93%、-7.05%。其中乳粉进口24.71万吨,金额9.7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6.05%、-46.29%,平均到岸价3963美元/吨;乳清粉进口17.0万吨,金额2.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5.87%、36.07%%,平均到岸价1504美元/吨;婴配粉进口8.36万吨,金额14.3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1.28%、50.31%,平均到岸价17118美元/吨;干酪进口4.21万吨,金额2.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1%、18.45%,平均到岸价5677美元/吨;乳脂肪3.41万吨,金额2.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83%、-10.64%,平均到岸价6612美元/吨。

出口数据显示,2023年1月—3月,共出口乳制品1.37万吨,金额0.6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65%、30.46%。虽然增长速度快,但数量很少,相对于进口还是微不足道的。出口量大的产品有乳粉2718吨,金额1059.7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0.14%、227.62%,平均离岸价3899美元/吨;婴配粉1425吨,金额3767.8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88%、23.04%,平均离岸价26441美元/吨。

乳制品、婴配粉质量仍然保持稳定优秀

2023年一季度,乳制品、婴配粉质量仍然是稳定优秀,广大消费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2022年,国家监管部门抽检乳制品合格率99.88%,婴幼儿配方粉合格率99.96%,居所检34类食品的首位,产品质量稳定优秀,已成为我国高品质食品的标志性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主办的乳品质量大赛情况为例,2022年参加婴配粉质量大赛共有31个品牌,几乎包括了所有主流品牌。每次检验指标27项,是按照婴配粉标准规定的全项检验指标按月轮换检测,同时还选择某几种风险监测物质进行监测,如氯酸盐、高氯酸盐、氟苯尼考、镉等。年共检测10次,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标准要求,而且检测值分布区域理想,标签标示也符合规定,所有产品质量稳定优秀。

2022年参加液体乳质量大赛的有12家企业的32个品牌参赛。检验指标灭菌乳8项、巴氏杀菌乳13项、调制乳12项、发酵乳10项,全部符合标准要求,而且检测值分布区域理想,标签标示也符合规定,所有产品质量稳定优秀。

原料奶建设仍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谈及下一年度的工作重点,宋昆冈指出,养殖很关键!工作重点应放在原料奶建设方面。对此,他提出八点建议:

一、提升奶牛养殖计划性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是政府鼓励和支持的产业,奶牛养殖数量除了自然扩群外,每年还有一定数量进口。如2008年—2021年共进口奶牛203万头,其中2020年进口26.61万头,同比增长33.5%;2021年进口36.11万头,同比增长40.8%;2022年进口34.97万头,同比减少3.1%。2022年进口的牛,今年就可以形成160万吨奶的生产能力。

宋昆冈表示,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有盲目发展的倾向,各企业应依据销售市场扩大的前景,提升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宋昆冈建议,奶牛存栏数量的增长应以自然扩群为主,以进口奶牛为辅,努力做到原奶增长与市场扩大相匹配。

二、创新奶牛养殖经营理念

近几年来国内奶牛养殖者的经营理念是大型、超大型牧场,进口奶牛,进口草,进口料,不惜高投入,追求高产量,导致高成本,低效益。

以2022年为例,新建扩建牧场项目201个,设计存栏总数147万头,计划投资额420亿元。设计平均存栏规模7300头,其中5000头以上占87%,万头以上的占70%。

2022年,我国共进口干草194万吨,其中苜蓿干草179万吨,货值9.26亿美元,平均到岸价格517.88美元/吨;燕麦干草15.24万吨,货值6536.81万美元,平均到岸价格429.06美元/吨。

根据北方某奶牛饲养大省的调查,平均日产28千克的经产牛,每公斤奶的平均成本为3.91元,其中饲料成本2.98元,生物资产折旧0.65元。按单产8.0吨,奶价4.19(4.00)元/千克,每头牛年收益为2240(720)元。

宋昆冈建议:“我们应借鉴欧洲、大洋洲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就地就近解决饲草饲料供应,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切实做好原料奶收购工作

今年乳品消费市场将转旺,原料奶的需求量将会增加,但仍可能出现原料奶富余的情况。宋昆冈建议,各企业要切实做好收购工作,认真履行合同,不压级不压价,应收尽收,坚决避免弃奶现象发生。

四、乳粉类产品要调整产品结构,重视成人奶粉生产

根据大型骨干企业2021年的统计年报,乳粉类产品构成为:婴配粉占53.25%、中老年奶粉19.75%、全脂奶粉9.12%、儿童奶粉8.16%、加糖奶粉3.64%、调味奶粉3.00%、孕产妇奶粉0.41%。与2018年相比,提升较多的有中老年奶粉(11.26%)、儿童奶粉(4.83%)。下降较多的为婴配粉(56.09%)、全脂粉(18.07%)。

乳粉未来发展重点是成人奶粉:中老年奶粉、孕产妇奶粉、儿童奶粉。宋昆冈强调,要重视婴幼儿辅助食品的发展,如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辅食营养补充品等。

五、特种乳加工应及时扩大产品种类

近年来,特种乳已成为我国乳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产量不断增长,市场不断扩大。但瓶颈效应已开始显现,必需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

宋昆冈建议,要大力拓展产品种类,增加花色品种,扩大消费市场。他进一步指出,山羊乳:发展液体羊乳制品,包括灭菌羊乳、杀菌羊乳、发酵羊乳;牦牛乳:发展干酪、乳蛋白、乳脂肪;水牛乳:发展纯水牛奶液体乳、水牛奶干酪;驼乳:发展纯驼乳液体乳。

六、重视发展干酪

“十三五”期间我国干酪生产和消费快速起步,干酪进口量更是逐年扩大,目前已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对于干酪的发展方向,宋昆冈表示,一是重点发展再制干酪、干酪制品,除儿童口味外,重视发展成人口味,如原味、麻辣味、烟熏味、蒜香味、葱香味等;二是适当发展原制干酪,选择国际上广泛流行的品种,如切达干酪(Cheddar )、高达干酪(Gouda)、帕玛森干酪(Parmesan)、莫扎瑞拉干酪(Mozzarella)等。

七、重视发展稀奶油

乳脂类产品在我国乳制品中一直属于小众产品,产量微不足道。但近年来随着咖啡茶饮、西式糕点、西式快餐的发展,消费量快速增长,带动了国内生产和进口。

宋昆冈指出,乳制品行业要重视乳脂肪类产品发展。

就生产路径方面,由于我国基本不生产脱脂乳粉,稀奶油来源困难,所以生产路径应是:1、生产低脂、脱脂乳分离稀奶油;2、纯、鲜液体乳标准化分离稀奶油;3、采用超滤工艺生产乳蛋白粉、乳清制品分离稀奶油;4、以奶油、无水奶油、牛乳为主要原料,添加乳化剂、稳定剂等,按照稀奶油各组分的比例生产“再制稀奶油”。

谈到产品重点,宋昆冈建议,依据目前市场需求情况,产品应以低脂稀奶油、高脂稀奶油为重点:1、用于咖啡、浇淋水果、甜点和谷物早餐的含脂率10%—18%的稀奶油;2、用于甜点、蛋糕和面包等食品馅料填充物的含脂率39%—48%的甜(淡)发泡稀奶油。

八、关注“植物基类乳产品”发展

所谓“植物基类乳产品”,就是以谷物、豆类、坚果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乳类、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液体或粉状产品。

宋昆冈表示,虽然这类产品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乳(奶)”,但产品的形态呈“乳浊”状态,所以称之为“植物基类乳产品”。如大麦(燕麦)奶、大豆(红豆、绿豆)乳、杏仁(核桃、松仁)乳等。

这类产品由于不含乳糖,具有谷物、豆类、果仁的香味,适合有乳糖不耐受或不习惯牛乳味道的消费者食用,现已成为市场上的“新秀产品”。因此,宋昆冈建议企业关注“植物基类乳产品”的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