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0版:奶牛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舒适的奶牛更能带来积极的日粮效应

营养学家关注精准日粮的制作,但最好的营养师懂得管理和舒适度可以影响日粮效果的成败。为了优化奶牛对日粮的生产性能反应,其需要一个合理的物理和社交环境,能平衡饲喂槽采食、舒适的躺卧区域休息和反刍行为。

在过去的几年里,开发了一些非常有用的奶牛舒适度指标,被用于牧场评估设施和日粮是否能满足奶牛的需求。这些指标可应用于牧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评估奶牛的躺卧、站立、反刍和采食时间。

若这些舒适度指标中出现了异常,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奶牛不能充分发挥日粮的作用。在常用的奶牛舒适度指标中,躺卧时间是最重要的指标。

奶牛舒适度指标主要有四个,各有优缺点。接下来对每个指标进行简要描述,以及如何衡量和使用。在奶牛的躺卧意愿强烈时段进行舒适度指标评估,可以更好地衡量环境是否能满足需求。通常,牧场需要在挤奶前2小时或挤奶后1小时进行相关评估。

奶牛舒适度和躺卧

奶牛舒适度指数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常用于散栏式牛舍评估,其等于躺卧牛头数与躺卧牛+卧床站立牛+跨卧床站立牛头数之比。

奶牛舒适度指数是评估奶牛想躺卧的意愿强烈程度,因此可以反映卧床或躺卧区域的整体舒适度。卧床垫料是否充足和疏松?卧床尺寸是否适宜?奶牛的舒适度指数越低,奶牛的蹄病率就越高,这是监测该指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散栏式或栓系式牛舍,都可以采用奶牛舒适度指数。然而,该指数有两个局限性。首先,该指数会高估饲养密度过度拥挤牛舍的舒适度,因为拥挤往往会加剧卧床竞争和占用率。其次,奶牛舒适度指数与平均日躺卧时间无关。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奶牛舒适度指数越高,意味着奶牛每天的躺卧时间越长。一个管理良好的牛群,其奶牛舒适度指数应该大于或等于0.85。换句话说,接触卧床的奶牛,其中85%的应该是躺卧的。

卧床站立指数

在奶牛舒适度指数被开发出来大约十年后,威斯康辛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卧床站立指数,作为预测奶牛蹄病风险的一种方法。这是评估奶牛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有效的工具。卧床站立指数被定义为接触卧床牛的站立比例。换句话说,他与奶牛舒适度正好相反。

卧床站立指数越高,奶牛每天的站立时间就越长。事实上,卧床站立指数高于0.20,意味着奶牛每天在卧床上的站立时间超过2小时,会增加蹄病风险。

所以,若你看到牛舍中有超过20%的奶牛站立在卧床上,那么你就应该关注蹄病牛只。蹄病牛只的行动力较差,干物质采食量会下降,产奶量会低于预期。

与奶牛舒适度指数类似,该指数也会高估饲养密度过度拥挤牛舍的舒适度。因为,在过度拥挤的情况下,卧床竞争激烈,奶牛往往会更快的躺下。

一个管理良好的牛群,其卧床站立指数应该小于或等于0.15。或者,与卧床接触的奶牛,站立的比例不超过15%。

卧床使用指数

对于饲养密度过度拥挤的牛舍来说,卧床使用指数的计算要比奶牛舒适度指数和卧床站立指数复杂一些。然而,该指数有助于洞察奶牛的舒适度。

该指数被定义为除了采食牛只外,躺卧奶牛的比例。因此,该指数公式的分子就是躺卧牛的头数,分母就是牛的总头数减去采食牛的头数。管理良好的牛群,该指数应该大于或等于0.75。

卧床使用指数的主要优势是,其能更准确地反映拥挤牛舍奶牛的舒适度,尤其是当卧床饲养密度达到130%或更高时。随着牧场的饲养密度加大,采用卧床使用指数对于了解奶牛的躺卧和采食是否得到满足至关重要。

卧床使用指数考虑了那些在走道闲逛的情况。在拥挤的牛舍,奶牛在走道站立等待卧床,是真正的在浪费时间,因为它们既不在采食也不在休息。

和奶牛舒适度指数一样,卧床使用指数也与躺卧时间无关,但它的主要优点是,确实考虑了对于奶牛来说比较有效的躺卧和采食行为。

监测反刍活动

每个营养师或奶农巡舍时,都会下意识地观察奶牛的反刍情况。实际上,奶牛的反刍指标是躺卧着奶牛的反刍比例。

反刍指标以日反刍时间为基准进行了验证。平均而言,在躺卧牛群中,反刍比例需达到50%—60%。在一天中,有些时间奶牛的反刍比例会高于或低于该数值。

Minner的研究发现,荷斯坦泌乳牛的反刍指标与日反刍时间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很重要,因为它让我们更有信心,当我们看到50%—60%的牛只在反刍时,这意味着每天的反刍时间能达到500—520分钟,该时间是奶牛维持健康的瘤胃功能所需要的。相反,若奶牛反刍的比例约40%或更低,那么每天的反刍时间可能只有450分钟或更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对于瘤胃的最佳功能来说太低了。

更好的效应

重要的是,在优化奶牛环境舒适度时,定期评估这些指标会带来益处。这是因为舒适的奶牛,更能带来积极的日粮效应。这些指标应该成为奶农和营养师的必要工具。根据这些指标判断,为奶牛创造能促进其躺卧和反刍的环境,从而使奶牛带来更加积极的日粮效应。(养牛派)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