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2版: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博主探店别变味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流量的重要性。许多商家通过网红探店形式进行引流,衍生出了探店博主。从最初的“美食指南针”到现在的“拿钱办事”、割粉丝“韭菜”、恶意差评、吃“霸王餐”……网络探店行业背后易发法律问题引起了大家关注。

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探店博主通过对商家的美食种类、店内环境、服务特色等进行考察,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结合自己的评价分享给大众,消费者可以按图索骥,省去了自行查找的时间。然而,随着探店短视频风行,也出现了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乱象。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探店博主因虚假宣传而被处罚,该现象屡禁不止,根源在于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一方面,涉嫌虚假宣传的探店短视频藏身于各大平台,数量庞大,监管部门难以全部及时发现;另一方面,即使涉嫌虚假宣传的探店短视频被监管部门发现,一般仅会被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而探店博主受到的处罚相对较轻。因此,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明确其广告代言者的性质和代言的规范以及处罚办法,并加强对探店代言行为的动态监测,发现违规代言、虚假广告等行为,要加大力度予以查处。

此外,探店短视频宣传内容与实际服务不符,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各地消费者组织应积极指导和支持消费者维权,对商家及网红博主进行制约。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看待探店宣传,对探店宣传中涉及选材、制餐、环境、服务等内容是否存在以分享为名、行广告营销之实的行为,要仔细辨识;积极引导餐饮商家理性广告营销,真正靠诚信、优质服务来积累消费者的口碑,避免掉入昙花一现、急功尽利的误区。

中国消费者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