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牛白血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牛白血病又称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牛淋巴瘤病等,是由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以淋巴样细胞恶性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和发病后的高死亡率为特征。

1、病原特点

病原为牛白血病毒(BLV),属于C型致瘤病毒群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成员。主要发生于牛、绵羊,水牛也能发生感染。

BLV感染后有亚临床型和临床型两种表现。亚临床型无瘤的形成,主要表现为血相变化,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可持续多年或终身。亚临床型可进一步发展为临床型,病牛生长缓慢,体重减轻,体表或全部淋巴结、脏器、组织形成肿瘤。组织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浸润和增生。由于骨髓的坏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血液学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尤其是未成熟的淋巴细胞的比率增高,淋巴细胞可增加75%以上,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可增加到25%以上。血液学变化在病程早期最明显,随后血相逐渐转归正常。

2、诊断要点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临床诊断基于触诊发现腮、肩前、股前的增大淋巴结。在疑有本病的牛只,直肠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病的初期,触诊盆腔和腹腔的器官可以发现组织增生的变化,常在表现淋巴结增大之前。具有特别诊断意义的是腹股沟和骼淋巴结的增大。确诊需辅以实验室诊断。

3、预防和控制(治疗)措施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根据本病的发生呈慢性持续性感染的特点,防制本病应采取以严格检疫、淘汰阳性牛为主,包括定期消毒、驱除吸血昆虫,杜绝因手术、注射可能引起的交互传染等在内的综合性措施。疫场每年应进行3—4次临床、血液和血清学检查,不断剔除阳性牛;对感染不严重的牛群,可借此净化牛群,如感染牛只较多或牛群长期处于感染状态,建议采取全群扑杀的果断措施。对检出的阳性牛,如因其他原因暂时不能扑杀时,应隔离饲养,控制利用,阳性牛的后代均不可作为种用。加强饲养管理,禁止病牛与健康牛接触,对临床症状明显的病牛应予以扑杀。开展防虫灭虫工作,医疗器械严格消毒,避免牛只发生外伤,防止人为传播本病。

(高明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