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牛感染发病后发病急、病情重,主要症状是炎症出血和败血症。
1、病原特点
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细菌对热比较敏感,低温、干燥也可使该细菌死亡。普通的消毒液如1%石炭酸、5%石灰乳和1%漂白粉均能杀死该细菌,但克辽林不能杀死它。
2、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一般来说健康牛上呼吸道可带有细菌,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如圈舍空气潮湿闷热,拥挤,感染寄生虫,受凉,长途运输,突然改换饲料等),均可造成牛抵抗力下降引起发病。牛感染发病后能通过多种途径向外界排泄病原体,唾液、血液、粪尿等排泄物中均带有病原菌。患病牛须与健康牛分开饲养,因为病牛咳嗽、喷嚏就可使健康牛感染病原菌,病牛与健康牛接触也可使健康牛感染。该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天气突变、多雨、闷热时更容易发生。本病多为散发,水牛、牦牛有可能呈地方性流行。
(2)症状与病变
牛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根据牛的抵抗力以及细菌致病力的不同,临床症状可以分为败血型、肺炎型和浮肿型三种类型。急性败血型:牛感染巴氏杆菌后,可发烧到达41℃,精神沉郁,厌食,不久开始拉稀,起初粪便是糊状,随病情加重逐渐转为水样,有时粪便里夹带有血,且恶臭。鼻孔、尿液中也有可能带有血,这种症状维持不到1天,体温就很快下降,病牛可死亡。解剖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败血性病变,十二指肠、胃底部出血,腹腔有大量积水,舌部、肌肉也有出血点。肺急性充血、出血而后变灰变黑,指压无弹性。肺炎型:该型最常见,患病牛颈部、胸部发生浮肿,造成呼吸困难,皮肤发紫,舌头外翻,流泪,流涎,这种症状的病牛通常在一两天内会发生死亡。有些牛犊常出现便血的严重拉稀,尽管病初不会死亡,但最终也会因为虚脱而死亡。水肿型:病牛胸前和头部水肿,严重的可能波及腹部,触诊有硬实感,牛表现出疼痛感。舌、咽部严重肿胀,眼红肿,流泪,呼吸困难,最后也是因窒息或拉稀虚脱而死亡。如果怀孕的母牛患病,很可能发生流产、产死胎等情况。
(3)实验室诊断与鉴别诊断
该病常发生于新引进牛群、长途运输牛群,或天气突变以及洪涝灾害之后的牛群,极易误诊为牛肺疫,所以要仔细鉴别诊断。一般来讲,牛肺疫发病慢、病程缓,而巴氏杆菌病发病急、病程短,因此该病死亡率较高。败血型和浮肿型的牛巴氏杆菌病应与牛的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鉴别诊断。确诊该病需进行细菌学检查,可在病变部位、脓汁取样染色镜检,可以观察到两极浓染的杆菌即可确诊,有必要可进行动物接种(小白鼠或家兔)试验或荧光PCR检测。
3、预防与控制措施
该病发病率不高,但牛发病后治愈率较低,所以饲养者平时在饲养放牧过程中,要注意外界环境的改变。饲养员平时要精心管理畜群,加强营养,尽量让牛舍保持干净,通风。长途运输和洪涝灾害之后注意加强饲养管理、通风换气、摄食有度。同时注意牛圈卫生,定期消毒(消毒药可以用5%漂白粉,10%石灰水等)。受到外伤时要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果发现有疑似病牛则要立即把病牛与健康牛隔离单独饲养,对牛圈进行大消毒,对于健康牛群要立刻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注射。一般情况下,如果病牛及时注射高免血清,同时用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药来联合治疗,治疗效果会很好。用磺胺噻唑或磺胺二甲基嘧啶,全日量为每公斤体重0.1—0.2克,分4次服用,连用3天;也可以用20%磺胺噻唑钠50—100毫升,静脉注射,连用3天。同时要注意对症治疗。对于往年有发病的牛场及有应急情况出现的牛场对牛群注射疫苗做免疫预防。
(孙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