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2版: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燕赵晚报》

含糖饮料“颜色标识”是有益的健康提示

近日,上海市民在超市买饮料时发现,货架的饮料瓶被贴上了红、橙、绿三色的标识,这是上海试点运行的含糖饮料“分级”标识举措。记者了解到,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

在含糖饮料销售区或外包装上张贴红、橙、绿三色标识,其性质和卷烟制品标注“吸烟有害健康”以及保健食品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有几分相似之处,是一种有益的健康提示,有助于消费者看清高糖摄入的风险,了解添加糖安全摄入的范围,掌握“阅读”含糖量信息的方法,可以引导消费者根据健康需求合理选择饮料,也可以引导企业创新开发无糖、低糖饮料产品。

糖既有甜的一面,也有“苦”的一面。过度摄糖是隐形的健康杀手,可以诱发糖尿病、龋齿、脂肪肝、脱发、代谢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2021年的10年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4亿,增幅达56%。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64亿。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全球卫生事件之一,而过度摄糖、高能饮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膳食危险因素。要防治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治未病”。个人在日常饮食环节应增强自律意识,控制糖分摄入,政府、企业等也应完善管理机制,付出更多责任,拿出更多措施,当好民众控糖的监督员、服务员、引导员。

上海市针对含糖饮料试点推行“红橙绿”三色标识,就是一项旨在引导民众合理控糖的暖心措施,具有食品安全管理创新意义。三色标识提示人们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教给了人们查看食品标签营养成分表的方法,强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添加糖应少于25克的控糖标准,并给出了评估25克糖的参照物——约等于250毫升(半瓶)饮料。这些提示信息简单明了,能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触动作用,鼓励消费者更充分地挖掘、捍卫知情权、选择权,引导消费者绷紧控糖的健康弦,帮助消费者拿捏好控糖的尺度。

目前,工厂化模式生产的预包装饮料都有完整规范的营养成分信息,消费者对含糖量信息的知情权可以得到较好保障,但不少现场加工制作的饮料,没有标签信息,或者标签信息不完整,不规范,不准确,消费者即便有心控糖,也难以做出合适的选择。这就需要监管部门、消协、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健全监督机制,提升现场加工制作饮料标签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满足消费者对饮料含糖信息的知情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去年底开始,新加坡实行饮料分级制度,根据每100ml饮料中的含糖和饱和脂肪量把饮料分为A—D四个等级,从A级到D级,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逐步增加。该标识中除了颜色区分,饮料的糖含量还以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形式清楚地显示在标签上。显然,这套指向所有饮料的分级标识制度更具体,更精细,更严格,已经成为饮料标签信息的一部分,让消费者一目了然,能起到更好的警示、教育、引导作用。上海市以及其他地方在探索饮料颜色标识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管理经验,把按含糖量高低逐瓶分级标识作为一个升级的方向。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