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时平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全时域的艰巨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时宽,隐患风险纷繁复杂,市场监管部门必须把握各时机各环节规律特点,把好安全关,唱好“四季歌”。
春季,防范聚餐食品安全事故。春季是城镇和农村集中举办各类聚餐、家宴、婚宴、酒席等集体餐饮活动的季节,用餐人员数量广,聚集性食品安全风险也随之提高。除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外,应重点抓好集体聚餐登记备案、菜单食谱审核、食品留样制度落实、高危食材管控等监管。
夏季,防范食源性食物中毒事件。夏季是一年之中最易产生食源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季节。由于气温炎热更容易导致食材腐败变质,各类致病性细菌病毒在夏季环境下更容易滋生繁殖,稍有管理不慎或疏忽麻痹,极易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这个阶段,需要在食用农产品加工运输、食品生产经营、食品监督抽检、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督等各环节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秋季,防范食用菌类食品中毒事件。这主要包括蘑菇、木耳和银耳这三类,尤其要杜绝猎奇心理,不乱采摘食用不明野生蘑菇。要特别注意正确加工食用木耳和银耳,因为一旦操作不当,其极易存在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及产生毒素的风险。尤其是一次不宜泡发过多的量,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尽量减少过夜后再食用,以防储存不当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
冬季,防范诺如病毒引发群体感染事件。诺如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感染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每年秋冬后是其爆发流行的高发期。诺如病毒主要预防措施是:注意个人卫生,勤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水要烧开后饮用;加强食物加工场所和餐饮器具的清洁消毒、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总之,唱好“四季歌”,关键还是在于各级各类部门和人员忠实履职尽责,落实规章制度,严格日常监管,不论春夏秋冬,始终如一地把住食品安全监管关,才能真正确保食品安全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