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7版:营销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联名营销”受青睐,冻品企业纷纷试水

联名,一种品牌跨界合作,通过和其他品牌、IP、名人“联合”的方式推广新品,因为符合“产品即营销”理念又兼具话题传播、品牌建设双重价值,近年来备受推崇。在速冻食品领域,采取“联名”方式进行产品营销的企业已经不在少数。未来,品牌跨界联名或许会成为速冻食品行业不可或缺的字眼。

□陈利娜

冻品企业都在“联名

近年来,品牌联名的风潮愈演愈烈,已经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两两结合可以起到“1+1>2”的效果,也因此“无跨界,不融合”,成为很多品牌的共识。

而在冻品圈,联名也成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冻品企业加入。比如,2021年,三全联名河南春晚推出的“唐宫赏花灯,夜宴选三全”活动,直接刷爆朋友圈,收获一众好评,这是三全快速反应+专业执行的第一波操作;2022年,三全联名松露领先品牌曾味Sumerians,推出松露芝士烤包子,又吸引众多关注。

为推新品,2020年,思念联名安慕希推出了大黄米汤圆,用波波球和汤圆非常契合的创意点打动消费者;2021年,思念和宝宝超爱的汪汪队联名,又推出了小朋友喜欢的饺子;2022年,思念联名姐弟俩推出了思念姐弟俩土豆粉。

安井在今年连续两次联名活动也是收获满满,先是安井和快手短剧实现花式跨界“联姻”,以“产品+场景+互动”的共同方式,推出定制锁鲜装礼包,将新春炫短剧和宅家吃火锅深度捆绑;之后,又和“新柳伍”合作带来安井×柳伍联名款小龙虾等多个系列新品,涵盖麻辣、蒜蓉、十三香等多种口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

而麦子妈的联名则直接破圈,去年双十一,麦子妈公布和全棉时代联名,通过双方的共同调性——预制菜和贴身衣物都重视健康和安全、都追求品质感,利用各自关注度和流量做资源互换,以联名方式破圈。

锅圈&澄明,在2022年推出了联名款焕新装“可以喝的番茄火锅底料”;2023年,锅圈更是和小红书携手,让小红书带着锅圈去露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冷冻周刊粗略统计,在速冻食品领域,圣农、朕宅、千味央厨、贡元、珍味小梅园等,也都纷纷加入联名大军。

主在“营销”,产品是配套

为何速冻食品企业也钟爱“联名”?有业内人士指出,联名活动的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可以增加产品曝光度和话题传播性。没有曝光,产生不了认知,没有话题,产生不了传播,这是大家公认的营销常识。在渠道分化的当下,一款有话题性的产品,本身就具备了吸引流量的能力,成为商家的选择自然不难理解。

联名的产品,可能是颜值爆表,可能是流量明星加持,也可能是两个跨界品牌产出的脑洞产品,对于品牌来说,是非常好的提升曝光度机会。同时,好的联名款也是引流款,当大流量涌入,有利于提高店铺整体销量,店铺收获的不仅仅是名还有利。

其次,跨界互补,提高溢价。联名的目的是要达到“一个产品兼具两种特色”的效果,使产品更具溢价空间。联名覆盖了双方的目标受众,在用户人群上形成了互补,这样的跨界可以让双方共赢,是非常直接触达潜在消费者的方式。

再者,延伸出非产品功能。联名产品希望通过传播带声量,其次才是销量。所以产品基本都是限量的,品牌通过所谓的“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感,就衍生出了很多非产品的功能,比如送礼、收藏等。

最后,新增SKU,满足消费者对新品的需求。商家希望自己一直都有新的SKU丰富产品线,满足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而联名款更多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是技术成本最低的创新方式,这对研发能力不足的品牌而言是非常好的丰富SKU方式。

回归本质,终究是拼实力

有人说,对于身处波诡云谲商场之中的企业而言,即使风华正茂,往往也不会一家独美。联名让大家找到了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诚然,合作并不意味着鼓励笼络与包庇,只是随着产业进一步革新,不少曾经风头无两的行业或走向衰退,或亟待转型。这时候,企业通过产品联名、技术共享、相互引流等方式进行品牌层面的联动,不失为一种出路。

变局之下,没有一个品牌可以独善其身。既然联名能够抱团取暖,何不能寻求共赢之道打开局面?

有网友表示,即使奶茶喝到想吐,还是架不住各种联名,一时间,联名款风光无限、层出不穷,赚了吆喝也挣了票子,联名正变得常态化、轻量化,成为品牌营销的常规之举。

不过,在思念食品品牌部相关负责人看来,一两次的联名或许能缔造“爆款”,但是过度联名会消耗消费者的热情。联名经济容易赢得“高声量”,但要赚得“高销量”就必须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牵手联名,虽然话题度十足,但“图新鲜”不是人们持续消费的理由,联名必须让用户体验到切切实实的使用价值。市场已经证明,如果只把一个品牌的标识印到另一个产品上,品控甚至都还不如日常款,这样的联名不会让人买账,反而会让消费者对相应品牌产生排斥心理。

联名经济要想持续火下去,品牌方需要转变思维,把联名从“一次两次”的营销事件升级为长期的战略布局。需考虑文化和价值观问题。联名是一次品牌形象的重塑,是一次品牌价值观的传播。因此,联名款能否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也要看产品的文化对不对路,价值观走不走心。

联名不仅要想办法“引客来”,更要动脑筋“留住客”。商家应摈弃“赚快钱”思维,通过提供高质量联名产品和多样化品牌形象,让“联名之路”走得更长久。说到底,回归本质应该是联名的根本,不管哪种方式,最终拼的还是实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