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封斌
11月19日—2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奶业协会、美国奶业科学学会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新西兰、丹麦、爱尔兰、加拿大、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古巴、安提瓜和巴布达、斐济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行业专家等400余人参会。
本届研讨会以“创新引领奶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奶牛健康养殖”“牛奶品质”和“奶类消费”等安排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旨在为国际奶业科学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交流平台。参会代表系统探讨了瘤胃微生物群体感应、奶牛温室气体减排、牛奶品质提升等学科前沿进展,交流了从养殖、加工到消费等奶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成果,并呼吁推动各国政府、相关组织和科学家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全球奶业科研成果共享。
创新是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过30余年积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安全领域已经拥有了良好科研基础,组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奶业创新团队,面向不同时期国家“多产奶”“产好奶”“喝好奶”的重大需求,创制两代瘤胃脲酶抑制剂,均获批准为新饲料添加剂,研制66项安全控制标准,形成40项(次)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创建提高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的奶牛营养调控技术体系,发起并实施优质乳工程,为奶业高质量发展和握牢中国人的奶瓶子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此次国际会议全面展示了我国奶业科研的新进展新成果,提高了我国在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本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推动了各国专家、技术人员和产业人士对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探讨,尤其是对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对奶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充分交流研讨。参会专家学者与产业代表达成共识,明确奶业高质量发展将始终以“优质生乳——绿色低碳工艺——优质产品评价”一体化优质乳工程技术体系为引领,推动奶业优质健康发展。目前,该优质乳工程技术体系已在全国28个省份71家乳品企业实施。
此外,第八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研究生论坛”也同期召开,旨在为投身于奶业研究的研究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和学习平台,助力培养新一代奶业青年才俊。
加强交流与合作 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研究员就会议主题“创新引领奶业高质量发展”向与会人员分享了三个观点。一是,必须坚定不移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奶业作为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奶业振兴,实现多产奶、产好奶、喝好奶,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二是,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奶业相关领域取得显著科研突破的同时,大力推动实施优质乳工程,将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并在奶产品包装上推行“中优乳”认证标志,构建了养殖——加工——消费三位一体的利益联结共同体,破解了长期困扰我国奶业发展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重大难题;三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掌握国际奶业科研进展、加强国际奶业同仁交流和推动中外奶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稳定、高效、持续的国际合作关系,将助力奶业科技创新取得更大成绩。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刘亚清就行业发展提出两点想法:第一,聚焦科技创新,以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第二,奶业发展总体向好,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通过高质量发展是可以克服的。针对平台和团队,她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科学精准定位;二是打造创新平台;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四是开展联合攻关;五是强化成果转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张明富研究员表示,作为社会公益性畜牧兽医研究的国家队,牧医所肩负着国家奶业振兴的重任。由牧医所牵头成立的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创建“优质生乳——绿色低碳工艺——优质产品评价”一体化优质乳工程,已在全国28个省份71家乳品企业实施,为奶业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王晓举研究员表示,未来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将进一步深化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组织开展奶业全产业链高效优质生产关键技术创新,支撑奶业高质量发展。
新西兰驻华大使Grahame Robert Morton表示,中国和新西兰在乳制品贸易和农业合作方面有着悠久而牢固的关系,未来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乳制品,确保乳制品行业可持续发展。
丹麦驻华大使馆副馆长Dorthe Lange向与会者介绍了丹麦乳品行业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她表示,奶业全产业链是丹麦兽医和食品管理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的重点项目,尤其侧重于优化整个乳业价值链的资源效率,包括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这项合作始于2020年,是中丹两国在农业领域强有力合作的一部分。2022年9月,中丹奶业联合中心成立,这是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中国更可持续的乳品生产提供研究平台。
爱尔兰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Gearóid Fox介绍了爱尔兰在奶牛低碳养殖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他表示,爱尔兰99%以上的牛群是以草为食,这使得爱尔兰的每升奶中碳足迹在世界范围内最低。目前爱尔兰正在推广零碳农场,通过饲喂白三叶草以及在日粮中添加海藻类产品,减少甲烷的排放。爱尔兰正在开展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的研究,拟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开展相关技术攻关,项目将于2024年初正式启动。他希望更多的国际奶业同行加入进来,开展奶牛低碳养殖研究和优质牛奶研发,共同推动全球奶业可持续发展。
美国奶业科学学会主席Federico Harte教授通过视频连线表示,美国奶业科学学会致力于推动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意识到乳制品在对全球营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共享科研成果 实现奶牛养殖低碳减排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陈萌山主任就《推动奶类消费,助力健康中国》作主旨报告。他表示,当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42公斤,乳制品是全面进入小康阶段制约居民膳食营养改善的短板产品。他提出过去奶业多从生产端出台扶持政策,缺少消费端的国家顶层设计,如何快速提升消费、实现乳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变,是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民健康的重要抓手。奶业高质量发展与乳制品高品质消费正在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随着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膳食结构持续改善,未来奶类消费将持续刚性增长。
中国营养学会韩军花秘书长从膳食营养角度解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乳制品摄入推荐量背后的科学依据。并表示这份指南对推动奶业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Sharon Huws教授就《瘤胃微生物群体感应》作精彩报告。她表示,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具有关键作用,并详细报告了瘤胃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对反刍动物饲料转化效率的影响,为反刍动物营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加拿大油菜籽协会Brittany Wood总监作了《奶牛蛋白质饲料资源与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她表示,在奶牛哺乳早期和中期用菜籽粕替代豆粕及其他植物蛋白,能为减少奶牛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这项研究启发我们,在实现我国奶牛养殖低碳减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不同牧场的实际情况,探索我国奶业发展的低碳减排模式。
帝斯曼——芬美意反刍动物全球首席科学家Nicola Walker博士针对奶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分别介绍了Bovaer®、卤代化合物、单宁酸和皂素等饲料添加剂在甲烷减排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把粪便、废水和动物管理与日粮减排策略相结合,能为减少碳足迹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韩吉雨博士就《全株玉米青贮品质提升技术研究进展》报告了提升青贮品质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从品种选育、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及霉菌毒素防控等方面对青贮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分享。
武汉科立博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李树聪总裁就《提高青贮玉米纤维消化率,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作报告。他表示,青贮玉米纤维消化率是公斤奶成本的决定因素。从玉米品种选择、栽培、收获,全株玉米青贮制作,TMR配制、纤维素酶等添加剂的使用,在饲料供给和奶牛养殖两个环节共同保障动物健康。
科汉森中国区反刍产品技术经理董从越博士就《芽孢杆菌改善奶牛泌乳效率和乳品质的研究案例》作了报告。他表示,将芽孢杆菌应用于奶牛生产中,不仅避免了抗生素的药物残留,还可以提高泌乳性能、改善乳品品质,为“全面禁抗”背景下保障奶牛健康和牛奶质量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刘艳教授就《基于成年人血糖健康需求的功能性乳制品创新》作了报告,分享了血糖健康领域及功能性乳制品创新的科研成果,从人群营养研究、功效原料信息数据库建立、功效因子配方设计、功效预判筛选研究验证、产品创新与升级等方面展开分析,为进一步改善成年人群的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出具有血糖健康功效的功能性乳制品从前期基础研究到成果应用转化落地的新路径。
美正生物产品创新中心总经理、市场总监王剑青博士就《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案》作了报告,展示了广泛全面的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案,并将其应用于饲料、养殖、加工、产品流通等奶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精准把控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加启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