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11版:疫病防治 上一版 下一版  

胎次、妊娠天数及月份与奶牛产后疾病相关性探析

■本报记者 封斌 摄

▲表1:不同犊牛初生重的奶牛产后疾病发病情况

▲表2:患胎衣不下奶牛的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情况

▲表3:患蹄病奶牛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情况

▲表4:产后瘫痪奶牛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情况

近年来随着奶牛产业的快速发展,标准化、现代化和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实施,奶牛场已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饲喂、统一防疫,对于奶牛疾病的防控也逐渐规范化。一些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疾病的防控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奶牛常见产后疾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主要有卵巢功能失调、产后子宫复原不全、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流产、难产、子宫内翻及脱出等。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奶牛肢蹄病也是导致奶牛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了解奶牛产后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并且分析其发病原因。在奶牛生产中,不同的胎次、产犊月份等均会影响奶牛的生理机能,导致其泌乳及繁殖性能的变化,造成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增高。本文探究了产犊月份、不同胎次、妊娠天数、犊牛初生重和围产时间与奶牛常见产后疾病的关系,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并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

□杨文瑾 赵强 陶金忠

材料与方法

1、试验动物

对宁夏某奶牛场2020年全年的产犊奶牛,根据配种记录、预产期及妊娠天数,将2975头牛的相关信息纳入试验计划。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胎次、月份、妊娠天数、围产时间(指进入围产圈到产前时间)、犊牛初生重及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和产后瘫痪等产后疾病发病情况,其中蹄病、乳房炎记录产后70天内的发病数据,子宫炎记录产后21天内的数据。

3、数据整理分析

调查的数据主要用Excel处理,找出不同胎次、月份、妊娠天数、围产时间及犊牛初生重与奶牛产后疾病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和产后瘫痪的相关性。通过计算奶牛疾病的发病率(发病率=发病头数/总头数)分析出其相应的影响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

结果与分析

1、不同胎次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不同胎次对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影响程度不同:头胎牛的胎衣不下发病率最低,为8.5%,以后逐渐升高。6胎及8胎时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高,分别是18.4%和18.9%。乳房炎的发病率头胎牛最低,为5.3%,然后随着胎次的增加逐渐升高,6胎达到最高,为22.4%。胎次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呈波浪状,6胎时最高,为18.4%。奶牛蹄病的发病率随着胎次的增加逐渐升高,到第6胎达到最高,为14.3%,随之发病率下降。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随着胎次的增加逐渐升高,头胎牛的产后瘫痪发病率最低为0,8胎时最高,为8.1%。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8胎牛发病率显著高于头胎(P<0.05),乳房炎、子宫炎和蹄病6胎牛发病率显著高于头胎(P<0.05),其余各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

2、月份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不同月份对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影响程度不同:1、3、5、6、7、9、10月份的胎衣不下发病率较高,都超过了10%,其中6月份最高,为18.9%。乳房炎的发病率4—7月份较高,6月份最高为14.3%,8月份以后开始降低,10月份的发病率最低,为5%。奶牛子宫炎的发病率3—9月份较高,7月份时最高,为21.5%,2月份的发病率最低,为8.9%。奶牛蹄病的发病率1月份最高,为11.8%,3—6月份较高,均超过6%,2月份的发病率最低,为3.6%。产后瘫痪的发病率2月份最高,为1.8%,5—8月份和12月份较高,在1.20%—1.70%之间,而1、3和4月份的发病率均为0。其中1月份时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和蹄病的发病率会突然升高。胎衣不下和乳房炎6月份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8—12月份,子宫炎7月份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10—12月份,蹄病1月份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2月、8—12月份,月份对奶牛产后瘫痪发病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3、妊娠天数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妊娠天数在小于270天时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分别为21.8%、9.3%、19.2%、5.6%、1.3%,妊娠天数在270—290天时这5种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7%、8.20%、11.40%、4.20%、0.90%。妊娠天数<270天的胎衣不下和子宫炎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正常分娩的,妊娠天数对奶牛乳房炎、蹄病和产后瘫痪发病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4、围产时间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围产时间低于17天的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及子宫炎的发病率最高,分别是17.2%、10.1%和18.9%,而围产时间在17—26天时蹄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最高,分别是5.2%和1.4%。围产时间高于26天的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都相对较低。围产时间小于17天的胎衣不下和乳房炎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围产时间大于26天的,围产时间小于17天的子宫炎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围产时间在17—26天,围产时间对奶牛蹄病和产后瘫痪发病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5、犊牛初生重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由于早产犊牛初生重大部分都小于35千克,且早产奶牛发病率高,所以表1为剔除早产牛的数据。表1显示,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随着犊牛初生重的增加逐渐升高,初生重小于35千克时最低,为6.26%和0.4%,大于39千克时最高,为6.72%和1.38%。犊牛初生重在低于35千克时乳房炎及子宫炎的发病率最高,分别为9.49%和13.94%。而犊牛初生重在35—39千克时乳房炎和子宫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61%和10.58%,蹄病的发病率最高,为4.82%,初生重小于35千克时蹄病的发病率最低,为3.43%。犊牛初生重小于35千克的子宫炎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初生重35—39千克的。犊牛初生重对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蹄病及产后瘫痪发病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6、全年发病率及各疾病间的相互影响

已知该牛场2020年产犊奶牛为2975头,根据调查分析,该牛场2020年患病奶牛为1143头,其中患胎衣不下的有353头,发病率为11.87%,患乳房炎的有306头,发病率为10.29%,患子宫炎的有268头,发病率为9.00%,患蹄病的有127头,发病率为4.27%,患产后瘫痪的有49头,发病率为1.65%。表2显示,患胎衣不下牛患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分别有49头和36头,其发病率分别为13.88%和10.20%。未患胎衣不下牛患乳房炎和子宫炎的有257头和232头,其发病率分别为9.80%和8.84%。可以明显看出,患胎衣不下牛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发病率升高。患胎衣不下牛乳房炎的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未患胎衣不下的,胎衣不下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

从表3可以看出,奶牛有无患蹄病对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影响,未患蹄病牛患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分别有226头、283头和249头,其发病率分别为7.95%、9.94%和8.76%。患蹄病牛患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分别有18头、23头和19头,其发病率分别为14.17%、18.11%和14.96%。患蹄病时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未患蹄病的,患蹄病时乳房炎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未患蹄病的,患蹄病时子宫炎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未患蹄病的,可以看出患蹄病后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发病率增高。

由表4可知,未患产后瘫痪牛患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的有340头、295头和265头,其发病率分别为11.61%、13.50%和9.06%。患产后瘫痪牛患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的有13头、11头和3头,其发病率分别为26.53%、22.45%和6.12%。患产后瘫痪时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未患产后瘫痪的,患产后瘫痪时乳房炎的发病率显著(P<0.05)高于未患产后瘫痪的,产后瘫痪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差异(P>0.05)不显著。可以看出患产后瘫痪时胎衣不下和乳房炎的发病率高,而子宫炎的发病率低,原因可能是牛只数量较少所致。

讨论

1、不同胎次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

王光彬等认为奶牛生产中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会随着胎次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孙书静研究认为,胎次在3胎以上时,随胎次升高发病率增高,发病率一般在8%—10%。钱林东认为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4胎以上牛的发病率为52%。本研究发现该牛场1—4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在8%—12%,4胎以后明显增高,8胎的发病率最高为18.9%。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但发病率低于前人的结果,可能是该场生产管理和营养水平较高,牛群发病率较低。

朱广琴等和关文怡等认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与胎次成正比,胎次越高,发病率越高,5胎以上的发病率可高达14%以上。本研究发现该牛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胎次的增加逐渐升高,6胎达到最高,为22.4%,头胎牛的乳房炎发病率最低,为5.3%。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黄玉等、肖杰等和马忠贤的研究认为不同胎次的荷斯坦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随胎次的增加而上升,最高为24%。本研究发现胎次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呈波浪状,6胎时最高,为18.4%。可能是该场奶牛产后保健和管理到位,使得奶牛发病率较低,胎次对子宫内膜炎的影响亦较低。

毕广敏等认为2—4胎次奶牛蹄病的发生率随胎次的增加而升高。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该牛场1—4胎蹄病发病率较低,在3.7%—4.8%,而5胎及以上发病率有所增高,可达6%—14%。

廖启顺等认为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与胎次成正相关,随着胎次的增加,产后瘫痪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7胎最高,为61%。本研究该场1—4胎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在0—1%之间,而4胎以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2%—8.1%之间。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但发病率低于前人结果,可能是该场奶牛在产后及时补充了博威钙,使得产后瘫痪的发生率下降。

胎次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呈峰状,胎衣不下、乳房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都会随着胎次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2、月份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

产犊月份对奶牛胎衣不下的影响比较显著。一般夏季产犊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高,为15.7%。钱林东认为5月份发病率最高,为46%。本研究发现该场6月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高,为18.9%,12月份最低,为5.1%。8—11月份的发病率也较低,基本都在13%以下。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夏季月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高。但本研究的发病率较低,可能是该场处于的宁夏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且干旱少雨,热应激持续时间短,其次在夏季采用了防暑降温的喷淋设施,使得奶牛热应激不明显。

关文怡等认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5—9月份发病率最高,为17.26%。本研究牛场从5月份乳房炎的发病率就开始升高,达10%—15%,但8月份发病率又开始降低,降到5%—10%。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略有差异,可能是8月下旬宁夏地区的天气开始变凉,导致结果不一致。

李宪博认为每年的5—10月份都是子宫内膜炎高发季节,发病率可达50%以上。本研究发现3—7月份奶牛子宫炎发病率逐渐升高,7月份最高,为21.5%,10月份开始下降,降到9.7%,1月份又增高到17.6%。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略有不同,本研究中发病率较低,可能是该场管理规范,牛舍环境较好。而1月份的升高可能是因该场1月份奶牛数较少,并长时间采取舍饲,加之牛舍完全封闭,严重缺少光照、运动不足,所以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子宫炎。

李候梅等认为炎热季节易引发蹄病。本研究的牛场3—7月份蹄病的发病率较高,为6%—8.5%。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1月份发病率高也可能是该牛场1月份产犊牛较少所致。

廖启顺等认为产后瘫痪以冬季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秋季和夏季,春季最低,为9.6%。本研究2月份产后瘫痪的发病率最高,为1.8%,5—8月份发病率升高,而1、3和4月份发病率最低,为0。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不同,其发病率较低,可能是该场奶牛产犊前后的护理较好,奶牛能及时补充钙。

3、妊娠天数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

妊娠天数是奶牛重要繁殖指标之一,对其生产性能及牧场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荷斯坦牛妊娠天数一般为270—290天,平均为280天。妊娠天数小于270天的容易引起弱胎,因不正常的分娩易导致胎衣不下发病率增高,而高于290天的容易出现难产。钱林东认为各种异常分娩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分娩的奶牛,早产的最高,为60.9%。本研究发现该场妊娠天数小于270天的奶牛分娩胎衣不下发病率较高,为21.8%,正常分娩奶牛为6.7%,分娩推迟的发病率为0。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一致,早产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均最高。本研究结果的发病率较低,可能是该牛场管理制度较为规范,牛舍环境较好。

刘坤认为早产和难产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高于正常分娩奶牛。本研究结果早产和正常分娩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分别为9.3%和8.2%。黄玉等认为早产难产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较高。本研究的牛场早产奶牛子宫炎发病率最高,为19.2%,正常妊娠发病率较低,为11.4%。李国江等认为早产奶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体温不高,导致蹄病的发病率高。本研究的牛场早产奶牛蹄病的发病率为5.6%,正常分娩发病率为4.2%,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均与前人结果一致,即早产奶牛乳房炎、子宫炎和蹄病的发病率较高。

赵欣认为奶牛主要是由于难产而引起产后瘫痪。本研究妊娠天数对奶牛产后瘫痪的影响不明显,早产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率较高,为1.3%,妊娠天数正常奶牛发病率较低,为0.9%,而难产头数为0。这可能是由于该场奶牛产后护理较好,使得难产奶牛数量为0。

4、围产时间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

李中利等认为由于奶牛进食高峰期迟于泌乳高峰期(产后4—6周),容易引发围产期疾病。本研究中围产时间小于17天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较高,为17.2%,而围产时间越长,发病率越低,可逐渐降到5%—9.6%。围产时间小于17天的乳房炎发病率最高,为10.1%,围产时间大于26天的发病率最低,为6.4%。随着围产时间增加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逐渐降低。围产时间小于17天时子宫炎的发病率最高,为18.9%,围产时间大于26天的发病率最低,为13.3%。围产时间在17—26天时蹄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最高,分别是5.2%和1.4%。围产时间大于26天时蹄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最低,分别是3.3%和0.22%。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不同,前人认为围产时间大于28天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发病率会升高,本研究认为随着围产时间的增加,这几种疾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牛场奶牛产奶量较高,在干奶期体况评分较低,进入围产圈体况得到了改善,使得发病率降低。

5、犊牛初生重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

钱林东认为犊牛初生重过大可使母牛子宫过度扩张,在分娩的过程中消耗过多体力,容易继发产后子宫收缩无力,导致胎衣不下,而初生重30千克以下的发病率则较低,最低可达24.5%。本研究中不同初生重犊牛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生率为6.26%—6.72%。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一致,即随着犊牛初生重的增加奶牛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但本研究发病率较低,可能是该场对奶牛产后护理较好,牛舍环境较好。李明等认为犊牛初生重在45千克以上难产发生率高达22.06%,40—45千克难产发生率为13.46%。本研究发现该牛场犊牛初生重在低于35千克时乳房炎及子宫炎的发病率最高,分别为9.49%和13.94%,35—39千克时发病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61%和10.58%。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不同,可能是由于该场采用性控精液进行配种,母犊比例达85%左右,且母犊初生体重小,母牛产犊比较顺利,导致乳房炎、子宫炎的发病率并没有随着犊牛初生重的增加而升高。

6、产后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

王晓丽等认为胎衣不下奶牛88%以上继发子宫内膜炎,即胎衣不下与产后早期的乳房炎之间有显著相关。本研究中患胎衣不下牛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3.88%和10.20%。而未患胎衣不下牛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为9.80%和8.84%,分别是未患牛的1.4倍和1.15倍。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一致,即患胎衣不下会导致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发病率升高。

陈佳佳和李俭认为患蹄病和产后瘫痪会导致奶牛食欲下降、泌乳量下降、四肢肌肉无力、不愿行走,从而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发病率升高。本研究的牛场患蹄病牛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4.17%、18.11%和14.96%,分别是未患蹄病时的2.2和1.7倍。患产后瘫痪牛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分别为26.53%、22.44%和6.12%,分别是未患牛的2.3、1.6和0.7倍。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一致,即牛患蹄病和产后瘫痪会导致牛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的发病率升高。

结论

本研究得出,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5—7月份产后疾病的发病率会升高,1月份时也会升高。早产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分娩奶牛,妊娠天数和围产时间的增加使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犊牛初生重的增加使奶牛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升高。不同胎次、妊娠天数、月份、围产时间和犊牛初生重对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和产后瘫痪有一定的影响,且产后疾病之间相互影响。

(杨文瑾单位:甘肃省临夏现代职业学院;赵强 陶金忠单位:宁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