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扬大康源乳业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优质乳工程研发中心”揭牌

■授牌现场

■扬大康源乳业酸奶文化节开幕

■充满活力的扬大康源乳业团队

■论坛现场

■精彩不容错过

5月19日,由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扬州大学主办,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承办,江苏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扬州市奶业协会、扬州市营养学会协办的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优质乳工程研发中心揭牌仪式暨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乳企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江苏扬州举行。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振峰,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巧泉,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张养东,扬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副局长张云翔,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成强,扬州市商务局副局长赵欣仪,扬州市食品产业园党委书记、管理办主任朱午,江苏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杨章平,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瑞霞,伏蛮匠智品牌战略咨询机构创始人/CEO袁俊,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场长、扬大康源乳业总经理郑云等出席了会议。

□文/图 本报记者 杜兆侠

我国奶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乳企如何结合各自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是区域乳企面临的重要命题。与会嘉宾们纷纷表示,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奶业现代化、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乳企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培育“奶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乳企高质量发展,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刘巧泉表示,扬大康源乳业与扬州大学相生相伴,起源于通海农学堂实验牧场。如今的扬大康源乳业,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以来,扬大康源乳业依托扬州大学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立足科研创新,深化校企合作,把“优质安全、鲜活营养”的奶产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2023年,扬大康源乳业与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达成鲜奶技术创新研究战略合作框架,创建国家优质乳工程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年,扬大康源乳业还将与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建优质乳工程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扬大康源乳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王加启表示,奶业是强壮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是41.3公斤,相比于印度的110公斤、日本的96公斤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从营养的摄取角度来说,中国人的奶制品摄入不足,“一个人一天至少要喝300克牛奶,但现在我们平均下来只有100克,所以说奶业在中国依然是一个朝阳产业,虽然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经国家多次研究认为还是政策上及政策不配套的问题。”王加启表示,“今天,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与扬大康源乳业牵手,共同建设国家优质乳工程研发中心意义重大,面对培育新质生产力,面对国家‘十五五’规划的启动,奶业需组建国家奶业战略科技力量,希望扬大康源乳业乃至扬州大学的科研力量都能融入国家奶业战略科技力量当中,主动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为国家奶业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振峰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虽然当前奶业发展可谓短期阶段性严峻挑战与长期产业自身困扰并存,但未来发展仍然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要坚定信心,鼓足勇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在打造新质生产力,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周振峰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当前奶业发展短期阶段性严峻挑战与长期产业自身困扰并存。但毋庸置疑当前奶业困惑是局部性的、是暂时性的。第二,未来奶业发展仍然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究其根本,一是经济发展总体趋稳向好;二是产业基础稳固。全国奶类产量4300万吨左右、奶制品产量3100万吨左右,数量规模国际名列前茅,奶业大国地位名副其实;三是政策积极推动,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中央及地方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积极助力奶业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四是空间充足,奶制品是最为理想、最为完美的食品,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居民每天摄入300—500毫升相当量的奶制品,而目前只有115毫升左右,差距明显;五是有团队及企业的智慧和拼搏。作为卓越团队代表,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广泛联合各科研平台、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以“国家优质乳工程”为制高点,以“巴氏鲜奶、常温奶和奶粉”优质认证为突破口,提升了质量安全,重塑了消费信心。第三,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我们要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开辟发展新赛道,着力推进区域乳企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科技创新。联合国家科研平台,有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围绕“高品质的奶牛、高蛋白的饲料饲草、高副加值的奶制品和关键性的仪器设备”开展联合攻关;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的高层领头人,培养拥有统筹兼顾、指挥有方的中层管理者,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基层技术人才,全面提升企业人才素质;三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设施设备和工艺流程更新为抓手,以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为驱动,高效创建现代化养殖体系、加工体系和流通体系,系统提升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发展韧性,有效保障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四是引领融合新型消费。研发适合不同消费者口味和营养需求的奶制品,探索烘焙、炖煮等多途径添加奶制品,针对乳糖不耐人群开发无乳糖、低乳糖奶或酸奶、奶酪等发酵奶制品,针对肥胖、高血脂人群开发脱脂奶或低脂奶;五是可持续生态循环发展。推动绿色转型,推进种养一体化生态布局,配套充足土地,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推进奶业降耗减排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奶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六是做强双循环两轮驱动。深化国际合作参与,推动奶业国际化发展,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奶业国际品牌集群,加强国际奶业人才培养。

郑云表示,一年来,尽管乳业形势跌宕起伏,但是扬大康源奶业坚定不移抓产品质量、抓品牌打造、抓产品创新,各项经营指标稳中向好。2023年全年销售产值同比增长超20%,茉莉花、樱花酸奶等产品成为网红产品,到扬州旅游必然要打卡扬大牛奶已经成为广大游客的共识,企业也先后获得中国优质乳工程示范牧场,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评审,获批了江苏省智慧牧场、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荣获江苏老字号、江苏省农业品牌30强、长三角名优食品等荣誉。

当下,我国奶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奶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区域乳企来说更是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如何结合区域特色,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这已经成为区域型乳企的一个重要命题。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与康源乳业共建的“优质乳工程研发中心”正式揭牌,扬大康源乳业将在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主导下,依托江苏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共同打造“产学研用”联合体,以加工厂二期建设为契机,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生产流程、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积极在专利申报、菌种研发、产品创新、工艺优化等方面加速迭代升级,持续推动全产业链的数智融合和绿色发展,切实提高本土乳制品的核心竞争力。

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振峰,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巧泉上台为“优质乳工程研发中心”揭牌。2023年5月,扬大康源乳业与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建国家优质乳工程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达成鲜奶技术创新研究战略合作框架,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扬大康源乳业将与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建“优质乳工程研发中心”,将在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主导下,共同打造“产学研用”联合体,大力促进江苏地区奶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提高本土乳制品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随后,扬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副局长张云翔、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成强、扬州市商务局副局长赵欣仪为扬大康源乳业进行授牌,扬大康源乳业获批“江苏老字号”“江苏智慧牧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据了解,扬大康源乳业与扬州大学科技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998年联合成立了扬州大学乳品研究所,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在益生菌酸奶研发方面成绩显著。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健康中国 营养先行”,扬大康源乳业酸奶文化节通过开展“好地方 好酸奶 让爱持续发酵”酸奶文化主题广场宣传活动,“大爱传承 青心助力——走进扬州培智学校”公益活动,扬大“牛小鲜”亲子嘉年华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市民的参与度,普及科学饮奶知识,培养健康的乳制品消费习惯。

会上还举办了玫瑰花风味发酵乳新品发布,扬大康源乳业运营总监姜庆林对新品进行了介绍,扬大康源乳业生产的茉莉花酸奶以独特的茉莉花风味,成为网红产品;2023年樱花盛开季,扬大康源乳业又推出了樱花酸奶,两款花系列产品已成为外地游客来扬州必打卡的伴手礼产品。如今,扬大康源乳业花系列酸奶又增加了新成员——玫瑰花风味发酵乳。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乳企高质量发展论坛,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长张养东作了题为《优质乳工程研究进展与实践》的报告,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瑞霞分享了题为《发酵乳的“初心”》的报告,伏蛮匠智品牌战略咨询机构创始人/CEO袁俊作了题为《价值竞争序曲和启章——区域乳业品牌的决断、选择与博弈》的报告。

未来,扬大康源乳业将在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主导下,依托江苏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共同打造“产学研用”联合体,以加工厂二期建设为契机,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生产流程、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持续推动奶业全产业链的数智融合和绿色发展,切实提高本土奶制品的核心竞争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努力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