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2版: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把创新做到消费者心坎上

“浇菜要浇根,交人要交心”。企业创新产品,先要与消费者交友交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搞清他们的所求所需,做好与市场的心灵沟通。心心相印,产品创新才能有的放矢、有望成功;闭门造车,就会事倍功半、浪费资源。

例如,口感醇厚且营养健康的麻酱是中国传统食品,用途广泛,深受大众喜爱。麻酱虽好吃,但每次食用前大都需要加水来澥,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让人心生遗憾。麻酱不用澥就能吃,已成为人们的一大心愿。让人高兴的是,据《中国食品报》日前报道,国内一家企业研发了一款免调“二八酱”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民有所呼,企有所应,这是创新产品的正道,也是开拓市场的捷径。

又如,某大排档的宫保鸡丁木桶饭点餐率很高,因为传统的宫保鸡丁配料是鸡丁、葱段、花生米和调料,但不少食客感觉葱太多、菜太少,店家获知意见后将葱段改为黄瓜丁和胡萝卜丁,使其肉菜俱全且红黄绿白四色争艳,深受食客青睐。可见,哪怕一个小小的产品创新也要做到消费者的心坎上。

面对需求疲软、竞争激烈的大环境,食品企业需要强化消费者思维,摸透消费者需求,号准消费者脉搏,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开发新产品、改造老产品。不同消费群体虽然需求各异,但也有共性思维,值得企业关注。

一是表里如一的明白产品。明明白白消费、不上当不受骗,是消费者的底线思维。作为食品企业,对外传播的各类信息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特别是广告宣传的内容要同实际的做法一致,标识上印制的各项说明要同包装里的产品一致。如果表里不一、虚假宣传、打擦边球、玩假概念被吹捧为“营销的高招儿”,那将是行业的悲哀。近年来,政府和食品企业为让公众明白消费做了大量工作,很多企业想方设法向消费者亮真相、交实底。如红星二锅头自今年3月以来,在酿造基地的生产车间开展面向公众的24小时不间断直播,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消费者目睹纯粮固态酿造的真实场景,打造透明工厂,彰显了企业的自律自信。

二是质量上乘的放心产品。安心购买、放心消费是人心所向,趋利避害、自我保护是人性使然,追求健康养生、确保食品安全是消费者的共性思维。对食品企业而言,永远是“食品安全高于天,产品质量重如山”。食品企业要强化管理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各风险点入手,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各梗阻点,以高素质的劳动者、智能化的机器设备、合格的原辅材料、绿色的生产环境和严格的法规标准,打造过硬的产品质量,杜绝品控风险,优化品质形象,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

三是性价比高的实在产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货比三家不花冤枉钱”,是消费者的普遍思维;“不是买不起,而是平替产品更有性价比”,乃消费者的正常心理;更有一些年轻人崇尚“反向消费”,追求俭朴生活。消费者要求的是货真价实,关心的是物有所值,欣赏的是高性价比。所以,食品企业不能搞揠苗助长式的高端化产品,更不能把高价作为营销的噱头;也不能打急功近利式的价格战,低价竞争只能暂时获利,会导致整个行业及长远利益受损,因为消费者还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食品企业不打短视的价格战是行业成熟和明智的表现。大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顺应公众理性消费的潮流,是食品企业的当务之急。近年来,黄盖玻汾、绿脖西凤、蓝瓶红星等光瓶口粮酒的热销,即是相应的例证。

四是领异标新的特色产品。喜新厌旧是一种正常的消费心理,追奇求特也是消费者的时尚思维。解放思想、破旧立新,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品是满足消费者“悦己”需求的重要路径。以新的产品、配方、包装、理念等去吸引消费者,让他们体验到老口味、新感觉,是引领消费的新举措;以文化、文旅、文创赋能食品产业,提升产品的人文色彩,深化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是创造消费的新思路。以专精特新的产品,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优质性、文化性、便利性,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心理需求的坦途。

在消费者主权时代,调查研究先行,把握消费者心理,投其所好、供其所需,产品创新才能求真务实,食企才能高质量发展。

吴佩海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