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y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大数据平台正式启动

□文/图 本报记者 封斌 杜兆侠

7月13日,以“汇聚全球智慧,共创草业未来”为主题的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举行。本次大会由正在创建的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与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来自草业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产业链企业代表等8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敕勒川草原,共商草业发展大计,共襄草产业合作盛举。

大会通过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分享草业先进技术和成果,把基础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不断提升中国草业全球影响力。会上,“风电光伏+治沙”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合作项目、国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大数据平台、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国际合作正式启动。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作为目前我国首个专门服务于草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的数据平台——国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大数据平台重点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保护、管理,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平台通过链接行业专业服务资源,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产业专利池、知识产权金融、贯标、价值评估和专利导航等专业服务。平台致力于知识产权积累,以市场化产业导向为核心,以全球草业知识产权数据为纽带,汇聚专利、品种、企业、人才、资本等产业经营要素,形成人才流、技术流、资本流为脉络的创新网络。

据了解,2023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内蒙古建设全国首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草产业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作为国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实体化运营支撑,目前汇聚了1.84亿条全球专利数据、2300万篇国内外文献信息,可供产业创新主体免费查阅与下载。草产业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的运行,不仅有助于明晰草业创新主体在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中所处的发展定位和优劣势,而且为草品种选育、苜蓿草生产加工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模式和专利运营策略提供有益指引和持续支撑。

未来,平台将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加大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力度,加强草产业知识产权全产业体系规划,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全国乃至全球草业科技,助力草业高质量发展。

奶业要振兴、饲草需先行。近年来,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重点围绕“生态草”“产业草”做文章,不断加快草业创新发展、提质升级。“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呼和浩特市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从源头抓起、从全链条布局,实现了乳产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坚持“龙头引领”,培育了蒙草、正时、优然、现代、草都等上下游超过300家知名草企,2023年全市林草总产值达85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2.58倍,2024年有望突破100亿元;坚持“科技支撑”,集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等32家科研院所和85个科研团队,成功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集“育种、扩繁、栽培、加工、利用”于一体的草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体系已经形成;坚持“政策保障”,制定了扶持草业发展政策清单,实行“草畜一体化”奖励机制,从饲草料基地建设、优质种源培育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2023年发放饲草种植补助近2亿元。

未来,呼和浩特市将继续瞄准草产业前景,全面培育草业发展优势。一是在“量”上做文章。2023年,全市已建成优质饲草基地145万亩,今年要扩大到160万亩,提供400万吨优质饲草料,饲草自给率稳定在80%以上,同步将170万亩盐碱地改良为饲草种植基地,力争到2025年饲草种植基地突破300万亩以上。二是在“质”上求突破。依托正在创建的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草种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与评价、草种质创制与高效育种等核心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在平均亩产、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等重要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草业发展“卡脖子”的问题。三是在“用”上找场景。主要在生态修复种子包、优质饲草料产品、人工草地改良、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业态中,进一步深化拓展应用场景,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呼和浩特“草业样板”。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草种业发展、草地畜牧业(饲草)与生态修复发展、草坪科技创新、草业数字化赋能创新发展4场交流会,以及草业全产业链成果交流展。来自国内国际的多位权威专家和行业学者就全球草业技术及产业发展态势、牧草和饲料作物中的应用,及中国草业发展趋势等议题作了主旨报告。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